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李巍先生的收藏与金铜佛像的归宿(上)

(2020-01-21 20:59:58)
标签:

财经

陈思进

金融

绝情华尔街

杂谈

分类: 文化影视传媒

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

李巍先生的收藏与金铜佛像的归宿

  作者:屈全绳(中将、军旅诗人)

转载自:博客中国

依法收藏文物与违法走私文物是一场没有硝烟的较量。当一个爱国的收藏家把他的收藏目的融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目标之中时他就会为之奉献一切,包括人生不可重复的年华和只有一次的生命。——屈全绳

  李巍先生从未想到,他的收藏生涯会以如此美好的形式划上句号;他的珍贵藏品会在如此辉煌的殿堂向世人展示。

  四月京华,夜风习习,皓月当空,喧哗的都市渐渐平静下来。来来往往的出租车灯光像条条流动的彩链,为乘车人编织着希望的梦想。

  李巍凭栏远望,他多年的夙愿就要实现了!面对即将捐赠给国家博物馆的二十多尊稀世金铜佛像。李巍心潮起伏久久不能平静。终于,强忍的泪水如同一粒粒佛珠,滚落在安祥、恬静、精美绝伦的佛像面前。被泪水模糊的目光中,似有几位气韵生动、神采典雅的高僧大德,正在佛祖座前诵经弘法,为李巍的祖国和同胞祈福。

  共和国六十华诞前后,中央电视台和其他媒体播发的两条有关明清金铜佛像的新闻,在海内外的收藏界引起轰动。

  先是2009年4月8日,中国国家博物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文物交接仪式,隆重接收李巍向国家博物馆捐赠的二十二尊明清金铜佛像。并在会场当众展示:后是2009年11月13日,中华书局在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举行发行仪式,隆重推出用李巍藏品图录编撰的《汉藏交融----金铜佛像集萃》大型图册,并当场向境内外十多家学术研究机构馈赠该书。

  两个堪称盛况的仪式,两项让媒体兴奋的新闻发布会,让“汉藏交融”、“金铜佛像”一段时间内成为圈内人士谈话的热门词汇。一些没有参加新闻发布会的文物爱好者,纷纷打听李巍的住址和电话,希望一睹这位收藏家的风采与藏品。

  捐赠给国家博物馆的二十二尊金铜佛像,据专家们估价约三亿多元人民币。这批堪称国宝级的文物,是国家博物馆吕章申馆长亲自带队并组织国家顶级鉴定班子,专程往返成都、北京,从李巍收藏的上千尊佛像中精选出来的。其中,明朝永乐、宣德年间的几尊宫廷珍品几百年来未曾面世,既是李巍金铜佛像藏品中的拔粹之宝,也是明清金铜佛像工艺的封顶标志。

  《汉藏交融——金铜佛像集萃》一书,则是当代中国国学界、佛学界、藏学界、美学界、文博学界诸多前贤名宿与时俊大家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一株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旅文化沃土的佛苑奇葩。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的关心和支持下,故宫博物院佛教文物专家王家鹏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佛教研究中心主任沈卫荣教授、会同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步连生研究员、国家博物馆孙国璋研究员、中央美术学院金维诺教授等诸多专家学者。从李巍藏品中精选出九十九尊佛像,逐一研究考证,制作彩色图录,撰写长篇论述而编辑成书,前后耗时达三年之久。

  学界泰斗们深知编好《汉藏交融——金铜佛像集萃》的分量,莫不殚精竭虑,呕心沥血。久卧病榻的季羡林先生为该书题写了“为中华文化增辉”的祝辞,远在香港的饶宗颐先生为该书补题了“汉藏交融”的祝辞。多次造访过李巍佛像展室的冯其庸先生先题写了“雪域瑰宝、史苑金证”八个大字后,仍觉意犹未尽,又夤夜命笔,填写《八声甘州》一阙书赠李巍。王尧先生不仅多次在佛像展室向李巍面授藏传佛教常识,还亲自为该书作序,赞叹李巍的藏品造像样式之丰富、铸造技术之精美,远远超出了他的期待。对李巍为保存国家级的艺术珍品付出的辛勤劳动发出由衷的敬意。故宫博物院邦欣淼院长、国家博物馆吕章申馆长、中国藏学研究中心拉巴平措总干事、旅居北美的藏传佛教太师谈锡永等学界名流、都以吟诗、撰文、提辞等形式对李巍的收藏给予赞许,对图册的出版表示祝贺。

  李巍收藏佛像是从一发意外幸运开始的。拿到那尊小佛像时,他是个年轻的解放军军官。那时“文革”“破四旧”的拳头还在有些地方挥舞,这使李巍心里着实紧张了一些日子。但是,祖辈们虔诚敬佛在幼小心灵中留下的影子,却让他挥之不去。从此,这尊小铜佛伴随着李巍度过了四十个年头的收藏生涯。

  李巍的外祖母笃信佛教,家中设有佛龛供奉菩萨。早晚一炉香、晨暮三叩首、是老人每日必做的功课。泥胎菩萨虽然不大,但造形生动、神韵安祥、尘不染眼神,中透出的慈爱、常常让李巍感受到一种无声的呵护。母亲去世后,李巍由外祖母收养。随着年龄增长,在外祖母烧香拜佛的潜移默化中,李巍逐渐消除了失去母亲的精神孤独,也知道了佛家普度众生大慈大悲的浅显道理。为了求得佛祖护佑,李巍七八岁时,外祖母又带他去洛阳的白马寺烧香拜佛。这些童年打下的烙印,成了李巍后来收藏、保护佛像的潜在意识和动力源泉。

  成年后的李巍虽然不赞成家里供佛,但喜欢到麦积山、炳灵寺、莫高窟、塔尔寺、拉不愣寺等佛教圣地游览。千尺断崖上的古刹、临流据险的梵境、云蒸霞蔚的佛山、每次都让身临其境的李巍感受到佛地的清静超然。

  上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我们的民族和国家蒙受了一场长迭十年的社会混乱和文化浩劫。看到列祖列宗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前建造的祠堂、牌楼、雕塑被砸的七零八落,蕴涵着佛教文化历史的名刹古寺、佛像神龛惨遭损毁甚至被夷为平地,李巍心中有说不出的酸楚和焦虑。李巍知道,历史是不能复制的,因为历史属于过去。但怕祸从口出,他不敢向别人透露自己的心情,只能暗自惘怅。有时星期日得空,便个人偷偷地到附近的寺庙废墟上发呆,同偶尔碰到的还俗僧人,悄悄发出几声无可奈何的叹息。

  李巍所在的单位,是一支测绘部队,一年大半时间在甘青藏地区作业,干部战士常常在群众家中借住。1971年底,部队到青海执行任务已经是新闻干事的李巍在塔尔寺附近的户老百姓家中借住。天灾人祸让这户人家的日子十分贫寒,六七岁的男孩在零下二十多度的严冬中衣不遮体,赤脚上的冻疮不停地渗血。李巍不忍心孩子受冻,便把自己携带的毛背心和尼龙袜子送给孩子穿。辞别这家人时,孩子的汉族父亲和藏族母亲连声道谢,孩子母亲含泪给李巍挂包里塞了一个拳头大的小包。小包用牛皮纸裹的严严实实,李巍不知道里面包的是什么,再三表示不肯收下。孩子的父亲见李巍拒收,便凑到他跟前说:“解放军,收下吧,佛祖会保佑你们这些好人的。”听到“佛祖”二字,李巍心里一怔,连忙收好纸包告辞。

  返回西宁途中,李巍坐在颠簸的汽车上,心里上上下下,忐忑不安。实在忍耐不住,趁停车休息时到背人处打开纸包一看,果然是尊小铜佛。李巍来不及多想,赶紧把小佛藏起来。小铜佛让李巍违犯了一次群众纪律,也唤起了他对佛像的美好记忆。点燃了心底收藏佛像的热情。李巍不止一次地感叹,这尊小佛像是他人生转折的一个重要标志。它让李巍与将军的目标渐行渐远,与收藏家的目标渐行渐近。

  回到部队,李巍每过一段时间,总要背着人把小佛像拿出来端祥一番。同时,也开始留意散落在民间的金铜佛像。1973年夏天,李巍去青海出差。听说西宁钢厂要把一批残破佛像和废铜烂铁一起回炉,他立即赶到钢厂询问。值班看管的是一位藏族老工人,告知他确有其事,并让李巍到废料场自己去看。看到成堆即将回炉的金铜佛像个个肢体残缺、伤痕累累,李巍愣愣地站着,不知道说什么好。老师傅看到李巍难过的表情也唉声叹气地说:“造孽呀,连佛像都砸成这样了!”并告诉李巍,这些废料都是各地“破旧四”缴来的,过些日子还要送几车过来,让他到时候再来看看。在这位工人师傅的同意下,李巍从废料堆中选了几尊残缺不全的小佛像,打算带回去请人修补,看看能否恢复原貌。藏族老工人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当李巍把几尊残缺佛像捧在手里时,老工人双手合十,喃喃自语,慈祥的眼神把李巍打量了好久。李巍把身上仅有的钱和烟留给老工人,并特意叮咛,请他帮忙打听哪里有散落在老百姓家里的佛像。在这之后,李巍又同这位藏族老工人见过两次面,了解了民间一些很有价值的金铜佛像线索。

  带着几尊残缺不全的小佛像,李巍暗中察访看看能否找到会修复的人。然而任凭李巍踏破铁鞋,既没有找到会修复的人,也没有找到敢修复的人。让李巍欣慰的是,在这期间,他不但结识了一些家中可能藏有佛像的大户后人,还结识了一些因文革而落魄的大活佛、大头人、大千户、大管家以及寺院的僧官主持等民族宗教界人士,这为他后来收集佛像建立起广泛的人脉关系。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李巍没有挂招牌、没有作广告,但他的名字不胫而走。李巍保护佛像、收藏佛像的名声在西北一些藏族地区悄悄地传开了。

  十年动乱结束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江河源头、雪域广漠,青藏高原贫穷落后的冻土开始消融。随着党的民族政策日益完善,宗教政策逐步落实,群众脱贫致富的愿望日趋强烈。散落在民间的金铜佛像也慢慢地走出百姓家门,逐渐成为文物收藏者竞相追逐的热点。

  1980年代中后期,金铜佛像藏家的信息越来越多。李巍发现,有些受境外委托的文物贩子,已经把金铜佛像作为他们猎获的重点目标。为了不使佛像珍品流失到境外。李巍认真学习有关文物保护法律,争取多种渠道和持有佛像的群众交朋友,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动员群众不要让佛像被文物贩子套走。

  佛像的交易并不以李巍的愿望为转移。流窜在牧区的文物贩子还是把些珍贵佛像弄走了。为了与走私文物的人争夺先机,李巍和妻子变卖了家里能换钱的所有财物,以至全家三口连着几年席地而眠。但就是这样节衣缩食,李巍收藏佛像的资金依然捉襟见肘。再加上他的收藏只能利用业余时间,常常因经费和时间落实不了,眼睁睁地看着许多精美的佛像落到文物贩子手中,李巍急得满嘴起泡也无可奈何。

  李巍是个有血性的军人,忠于职守,不甘落后,刚过三十七岁,便跨入副师职军官的行列。按照军官成长规律和李巍的发展势头。到五十岁左右时,他的肩上应该闪耀着金光闪闪的将星。“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这是跨入军营第一天就铭刻在李巍脑子里的信条。每当想到自己有可能成为一名共和国将军时,李巍都会心潮澎湃热血沸腾。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收藏佛像遇到的困难,李巍的“收藏梦”开始向“将军梦”挑战了。

  李巍陷入了两难选择——或者放弃收藏、或者脱下军装。在食不甘昧、寝不安枕的痛苦抉择中,李巍以孙子“兵无常势、水无常形”的名言为自己正胆,不顾战友们的劝阻,放弃了引颈可及的将军理想,朝着遥不可及的收藏大梦迈步而去。李巍的妻子鞠传莉也是个军人,二十多年的相濡以沫,她深知李巍的个性——开弓没有回头箭。有时候即使一头撞到南墙上,也要看看是墙硬还是头硬。经过反反复复的思虑,鞠传莉同意了李巍的选择,并用“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的古人豪言,激励李巍克服困难、追逐目标。

  1991年初,刚刚迈入不惑之年的李巍,走出恋恋不舍的军营,踏进了某自治区转业军人安置办公室的大门。

  让李巍始料不及的是,安置办的位干部明确地告诉他,他们地方小,单位职务少,两年前的师职转业干部还没有安排完,他年纪轻先找点事干干,过几年倒出位置再想办法解决他的工作问题。殊不知就是这次开门不给羹的遭遇,竟使李巍的工作安置成了入海泥牛,再也没有音讯。之后李巍虽然多次询问,但都被人以种种借口回绝。四年过去,李巍的档案也被遗失殆尽,迄今无踪无影。

  没有正式工作,没有固定收入,“将军梦”放弃了,“收藏梦”圆不了,李巍感到周身寒彻。第一次陷入了人生深谷。几个月耗下来,头发脱落,面容憔悴,人一下子见老了。李巍虽然十分痛苦,但没有挣扎,更没有怨天尤人。“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想到老夫子这句名言,李巍萌发了下海经商的念头。他想凭自己的努力,披荆斩棘,在脚下开出一条生命旅程中的新路。

  丢掉“铁饭碗”寻找“新饭碗”。权衡利弊、八方讨教、犹豫徘徊,李巍的精神倍受煎熬。经过反复调查论证,在妻子和亲友的支持下,李巍把开发洮砚作为赚钱买佛的突破口,开始踏上同市场打交道的坎坷之路。真是“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村。”工作安置那扇门被人堵住了,命运却为李巍打开了另一扇大门。(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