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二章白天西装革履出入华尔街,晚上骑破车给毒枭送外卖(三)

(2019-11-09 07:28:11)
标签:

财经

陈思进

金融

绝情华尔街

杂谈

文 | 陈思进

白天要在学校上课,下课还要在Zesty Human上班,每周还有三天要上夜班,此时的我身体严重吃不消,极度缺乏睡眠,心情跌至谷底,又偏偏赶上“香港仔”总找麻烦,我真是深刻体会到什么叫“身心俱疲”。唯一能让我看到希望的是,倚仗我流利的英语,我总是能赚到最多的小费。计算着下学期的学费渐渐有了着落,而妻子小玲也马上能来到美国对我加以支援,终于有一天,我鼓足勇气炒了“香港仔”的鱿鱼,有趣的是,在我大摇大摆走出餐馆时,一瞬间我也享受到了美利坚的自由与平等。

……

美国的华人餐馆是个很神奇的地方,里面有众多奇葩的“人物”。Jennifer算是一个,她十四岁时随母亲从台湾来到美国,开始在餐馆工作,在十多年日积月累的经验中,她可以称之为餐馆的业内行家,而现在她仅仅二十六岁,便拥有了自己的Zesty Human,这不得不让人佩服。邱生,一个地地道道的香港人,十分看不起大陆人,把打工的大陆人统称为“大陆仔”,吆喝起来就像是使唤下等人一般,但始终令人不解的是,他为什么给自己的餐馆起名为“中华餐馆”,他难道不觉得自己的偏见深深侮辱了这个名字吗?还有就是众多跟我一样的自费留学生,无论我们在学校学的是怎样的专业,也无论我们在课余会装模作样的讨论怎样的学术难题,可到了某个固定的时间,大家会一溜烟钻进不同餐馆,“享受”洗盘子与端盘子带来的现实主义馈赠。

以下是付费内容

(接上)“中华餐馆”,我工作的第二家餐馆,凡事第二次就远远赶不上第一次,这一次没有足够的精力去激动和满足,而且为了多赚钱,我很现实的选择当了Waiter,就是俗称的“跑堂”,因为Jennifer告诉我,这项工作有“意外之财”——小费。我每周五、六、日三天会从晚上十一点工作到凌晨四、五点,每晚的“底薪”(工钱)很低,仅有10美元,但运气好时,还是可以拿到不少的小费。相比在厨房洗盘子,或者配菜、切菜的留学生,我觉得自己还挺幸运。至少自己还可以每天运用英语与顾客对话。

“中华餐馆”的老板“邱生”(邱先生的意思),一个动辄就爱找麻烦,经常开口骂人的“香港仔”。之所以“尊称”他为“香港仔”,是因为他极其看不起大陆人,总唤我们“大陆仔”。

白天要在学校上课,下课还要在Zesty Human上班,每周还有三天要上夜班,此时的我身体严重吃不消,极度缺乏睡眠,心情跌至谷底,又偏偏赶上“香港仔”总找麻烦,我真是深刻体会到什么叫“身心俱疲”。唯一能让我看到希望的是,倚仗我流利的英语,我总是能赚到最多的小费。计算着下学期的学费渐渐有了着落,而妻子小玲也马上能来到美国对我加以支援,终于有一天,我鼓足勇气炒了“香港仔”的鱿鱼,有趣的是,在我大摇大摆走出餐馆时,一瞬间我也享受到了美利坚的自由与平等。

小玲的到来给我的生活带来了色彩,当她得知我这三个月“超人”一般的生活时,表现出异常的淡定,因为她早就做好准备,所谓的“陪读”,就是在我的生活中扮演另一个“女超人”。我仅带小玲去超市买了一些生活必须品,又介绍了一些朋友给她认识,甚至都没有带她逛逛克利夫兰,便在她到来的第三天,把她“推”上了工作的岗位。

那时邻近圣诞节,Jennifer的餐馆缺人手,听说小玲的到来,便让小玲到餐馆打工。那一天下着大雪,我们搭乘Jennifer的车来到餐馆,Jennifer给小玲介绍了餐馆的布局和操作流程,又告知她负责的“板块”,聪明的小玲很快上手了工作。尽管在事后她曾多次描述当时的自己有多么的紧张和忐忑,我也曾多次的表述过自己是多么的心疼和不忍,但那些都被残酷的现实踏得一马平川,留在我印象中的,是小玲清晰面庞与身影,她那天表现得真的很好,很好……

美国的华人餐馆是个很神奇的地方,里面有众多奇葩的“人物”。Jennifer算是一个,她十四岁时随母亲从台湾来到美国,开始在餐馆工作,在十多年日积月累的经验中,她可以称之为餐馆的业内行家,而现在她仅仅二十六岁,便拥有了自己的Zesty Human,这不得不让人佩服。邱生,一个地地道道的香港人,十分看不起大陆人,把打工的大陆人统称为“大陆仔”,吆喝起来就像是使唤下等人一般,但始终令人不解的是,他为什么给自己的餐馆起名为“中华餐馆”,他难道不觉得自己的偏见深深侮辱了这个名字吗?还有就是众多跟我一样的自费留学生,无论我们在学校学的是怎样的专业,也无论我们在课余会装模作样的讨论怎样的学术难题,可到了某个固定的时间,大家会一溜烟钻进不同餐馆,“享受”洗盘子与端盘子带来的现实主义馈赠。

除了这些奇葩的人物,还有一件事是亘古不变的,那就是,当时,美国的所有华人餐馆通用“官方语言”都是粤语,对于这个事情,不管你接不接收,至少在前20年都不曾有过太大的改变,而多数人专业人士和业内资深人士判断,在未来的20年内,大概也不会有太大的变数。所以总是听周围有这样的故事,说某个人在餐馆打工,来到美国三年,英语没有多大的进步,倒是熟练掌握了另一门“外语”,那就是粤语。幸好,我的“品种”基因里具有先天优势,我的外婆是广东人,还有好多亲戚也都讲广东话,对于很多生活用语我都能听得懂,只是不会讲,所以在跟Jennifer和阿强打工时,我刻意学了一些粤语的“餐馆用语”,算是为日后找餐馆工作积累经验。

要说从北美餐馆走出来的国内精英,大概张兰算是一个代表,面对众多闪光灯,坐拥25亿家产和知名品牌“俏江南”的她,从不避讳地与大家分享着在加拿大洗盘子的经历,我也是后来在一些媒体报道中读到的,每小时3.5美元的收入,并不丢人,为了生活、为了梦想,我们都曾是妥协于现实的nobody,像是一个栖息的幼鸟,重点是我们坚信,我们与生俱来拥有“飞行”的本领。

全工全读的节俭时代

我和小玲如此之快的上岗经历,在克利夫兰的中国留学生中算是佼佼者,很多同学都表现出惊讶的神情,可我还没来得及骄傲,学业的压力便犹如泰山压顶一般,落在我的头上。原以为读书、打工两不误,自己“荤素”搭配得有滋有味,可谁知一切远没有自己想象中美好,早就该联想到众多艺术作品并非一纸空谈,屋漏偏逢连夜雨的桥段一定是源于生活,也许还未必高于生活。

读书原本是自己最有把握的事情,第一个学期我选了高等工程数学、工程力学和一门英语写作课。本以为可以轻松拿下,直到第一节工程力学课的德国老师出场,我的梦想瞬间化为泡影。

他用夹杂着浓重欧洲口音的英语飞速说着专业术语与名字,让远在“他乡”的我真不知改如何是好,整节课我除了抄写下他在黑板上两行孤零零的板书外,其余时间只能坐在位置上默默运气。这节课真的很漫长,不,应该说这学期的每堂工程力学课都很漫长,起初,每当我不知所措的时候,总觉得有一个小小的字母“A”在向我挥手告别,当然久而久之,“B”也前来告别,然后是“C”,然后的然后,至于结果,相信我不用多加赘述。总之,那个品学兼优,备受老师与同学关注的国内尖子生,在初到美国的几个月内,已然“沦落”成班里众多个不起眼的学生之一。(待续)

在今日头条中独家推出《我在美国的头15年(1990-2005)》专栏:

https://m.toutiao.com/column/v2/index/column/landing/?column_id=1609169955296260 谢谢关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