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你赞成知识付费吗?——知识付费面面观

(2019-07-24 18:20:02)
标签:

陈思进

金融

绝情华尔街

商战

杂谈

总之,所谓“知识付费”对我而言,不过是将知识通过不同的平台和不同的媒介,传送出来提供给读者而已。但是否需要付费获得优质知识,那是受众自己的选择,不愿意付费可以去图书馆借阅、去书店蹭读,那也是一种获得知识的途径。 

你赞成知识付费吗?——知识付费面面观

文/陈思进

近年来,常听到“知识付费”这个词语,可是却不太明白“知识付费”的定义是什么?通过上网查询和学习,对于“知识付费”的定义有了详细的了解。

知识付费的本质,在于把知识变成产品或服务,以实现商业价值。由于知识付费有利于人们高效筛选信息,在付费的同时,也激励优质内容的生产者言简意赅,让知识的接受者付出相应的成本。也就是知识的获得者,间接为向知识的传播者与筛选者给予报酬,而不是让参与知识传播链条的人通过流量或广告等其它方式获得收益。

与此同时,知识付费还拥有较为广义的定义,即在知识的流通过程中,能够以任意形式的资本直接注入。

从2016年开始,一系列标志性的事件让内容付费渐渐成为时尚。2016年5月15日,付费语音问答平台——“分答”上线。通过这一平台,你可以快速地找到能给自己提供帮助的那个人,用一分钟时间为你答疑解惑,很多名人和各领域的专家,也都纷纷加入“分答”付费的问答模式。随后,罗辑思维创始人罗振宇全力打造“得到APP”,喜马拉雅FM创办知识付费节“123知识狂欢节”,知乎上线知乎live……

不过,我认为,知识付费是一个伪命题。因为从古到今,没有完全免费就可以学到的知识,无论上学,还是买书,都不会是完全免费的,孔夫子收学生还得交十条干肉呢,不是你自己买单,就是别人为你买单。哪怕去图书馆借书回来阅读,也不是完全免费的,暂且不论得花时间,花钱坐车去图书馆,就连图书馆也是靠纳税人的钱建立起来的,而你也是纳税人吧。

就我个人而言,自十几年前开始恢复中文写作,便由出版社出版了二十多本书,纸制书自然不是免费的,不然出版社都要倒闭了。2013年,我 的《看懂货币》一书,被出版社做成CD音频版上线了。最初是请专业播音员朗读的,虽然字正腔圆,但效果并不佳,因为很多金融术语源于英文,即便是专业播音员,听上去还是有些走调。

于是接下来的几本书,我与出版社合作,先后把销售得不错的图书先转为电子版,并进而做成了CD音频版(由我自己朗读),自然也不是免费的。

紧接着,蜻蜓FM邀请我入驻。我又将之前销售不错的几个CD音频版节目,再转化成为收费音频课程(如《看懂财经新闻的第一本书》成了蜻蜓FM财经类收费节目中的TOP10)。

就这样,我的知识内容从出版纸制书到电子版,又制作成为CD音频版,再到蜻蜓FM、喜马拉雅FM等平台的收费音频课程,如今还转化成今日头条上的收费专栏,还准备制作成视频课程……如果说这就是“知识付费”的话,那不是顺理成章的嘛。

近来,我又听见“知识付费走入死局”之声,由于以我个人的经验而言,不明白“知识付费走入死局”从何而来:你提供的知识内容,只要读者、听众、以及未来的观众愿意买单。这就和畅销书、滞销书的道理一样,只不过现在多了各种不同的传播平台而已。

说实在的,现在知识已经很不值钱了。想当年,许多作家(如我外公、舅舅)一本书,轻轻松松就能销售百八十万册,而且稀松平常。当年(1947年)我外公出的一本书的稿酬,合着10根大金条,顶下了上海一栋洋房的一层带个大花园;而当年钱钟书出一本书,更买下了北京一个四合院儿。现在的作家呢,哪怕出十本书,在北京上海深圳连买一个厕所都不行。现在纸制书能够卖出一万册就算畅销书了……

记得30多年前,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一本书的标价一、二元左右,而那时学徒工的收入一个月是18元到36元,一般职工也就4、50元。如今,大家平均收入增加了至少50到100倍,而网上书价却多数只有20元上下,只是上世纪80年代初的十几倍而已。

最明显的差别是,同样属于文化业,国内的电影票价现在和欧美接轨了。记得我小时候,新电影票价不过是一毛钱,而老电影只要5分钱,而现在起码要40元,大片要80元,这个价格比在美国看电影还高。国内票价在过去的25年涨了800倍!而书价不过涨了10来倍,相差竟然80倍。有人说电影票涨是因为通胀造成的,那为何书价就不跟着一起通胀呢?!

我认为,这是因为对于优质内容而言,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过去传播媒介有限,而现在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传播了。

我觉得,这可能是人们把“知”和“识”混淆了,“知”和“识”其实是两个概念,“知”是知道事情的事实,而“识”则是对“知”的独到见解和开创能力。有“知”而无“识”,就是俗称的书呆子,即所谓才学满腹不过是死知识一堆而已。

所以,“知”免费很正常,如互联网上绝大多数信息,如维基百科都是免费的,但通过传授“识”而收费,无论是通过哪种媒介来传播都无可厚非,太正常了。

再顺便提一下,现在就拿拍一个知识付费视频而言,由于主讲人不可能什么都懂,那就需要撰稿人,很多内容需要撰稿人提供方方面面的知识,还要有专业的设备,做幕后,字幕,剪辑等等,随便就得有个十几个人的团队。显然,知识视频收费观看是天经地义的。即使退一万步来说,哪怕你在看免费视频时,也得先花时间看广告,没有广告的话,谁还做视频。

至于市场上各种知识付费内容太多,很正常,就像你去超市,各种商品琳琅满目,供你选择,你会觉得选择越多越好,你挑你最喜欢的买。而知识付费的东西,你爱看爱听的就买,不喜欢的不买即可,要学会去判断有没有价值。

马伯庸在回复“假如遭遇一场千年不遇的极寒,你被迫躲进图书馆,只能烧书取暖,你会先烧什么书?”时提到,“如果是我的话,第一批被投入火堆中的书,毫无疑问是成功学和励志书;第二批要烧的,是各种生活保健书;等到养生保健类的书烧完以后,第三批需要投入火中的,是各路明星们出的自传、感悟和经历。 ” 

总之,所谓“知识付费”对我而言,不过是将知识通过不同的平台和不同的媒介,传送出来提供给读者而已。但是否需要付费获得优质知识,那是受众自己的选择,不愿意付费可以去图书馆借阅、去书店蹭读,那也是一种获得知识的途径。 

【陈思进作品】(关注我的专栏和圈子,学习更多)

0、在今日头条中独家推出《陈思进华尔街投资理财实战揭秘课》专栏:

1、《一本书读懂生活中的金融常识》、《失序的金融》新鲜出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