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基因技术和转基因食品的几个问题的思考(上)

(2019-03-05 22:46:14)
标签:

财经

陈思进

金融

绝情华尔街

科幻

分类: 大国粮食

(思进注,注意到,每次转发《科技日报》等有公信力媒体的转基因科普文章,都会引来一群喷子!

事实上,但凡长久关注我的网友都知道,我对于转基因农业的基本观点清晰明了:

一是确保安全,二是要自主创新。也就是说,在研究上要大胆,在推广上要慎重。转基因农作物产业化、商业化推广,要严格按照国家制定的技术规程规范进行,稳打稳扎,确保不出闪失,涉及安全的因素都要考虑到。要大胆创新研究,占领转基因技术制高点,不能把转基因农产品市场都让外国大公司占领了。并反对非法种植!

我从不推销任何转基因食品,更不强迫任何人吃转基因食品。各人有各人的选择自由!只是选择的依据不要是谣言就行!

至于做财经金融的为何要关心转基因?这个问题其实回答过无数遍了!

粮食是第二大的大宗商品,而随着货币战争、能源战争之后,接下来将是粮食战争,这从中国每年必须进口上亿吨转基因粮食就可见端倪了。非但做财经金融要关心,每个人都要关心!

刚读到《转基因技术和转基因食品的几个问题的思考(上)》,再次全面科普了转基因农业的近况,特转发和大家分享。)

来源:步武堂 科学公园

转基因技术和转基因食品在中国的民间已经争论了很长时间了,但是似乎越争论问题越多,从转基因技术和转基因食品本身,争论到农药的问题,绿色有机食品和转基因食品之间的关系问题。但是,归纳起来,有三个问题最值得思考: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

农药草甘膦和转基因农作物之间的关系问题。

生态农业(绿色有机食品)和转基因食品之间的关系问题。

核心的问题就是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


01、转基因技术和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实质

转基因技术和转基因食品的安全的实质性究竟是什么?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任何一种食品,包括被称之为“主粮”的小麦、稻米、玉米等农作物,以及包括白菜、土豆、黄瓜、茄子、辣椒等经济作物,和苹果、香蕉、梨子、柑橘等水果,当然还包括牛羊肉、猪肉、鸡肉等肉类食品都不存在理论上百分之百的、在任何环境条件下的针对任何人的绝对安全。

但是人类并没有因为没有百分之百的绝对安全保证就放弃了食用这些食品,这一方面是因为这些食品是人类的需要(刚需),另一方面是因为,我们知道这些食品的安全性是“可控”的。这种可控最初来自于经验,但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这种可控更来自于“科学的鉴定”,来自于公认的“安全标准”

可以说,我们对我们已经熟知的食品按照公认的安全标准进行科学鉴定的安全结论是认可的。

换句话说,食品的安全性的评价,是依靠“科学的鉴定”来达成。那么没有科学鉴定的评价,其他的,比如带着正义的,道德的,道义的帽子的“感情评价”都应该是没有评判资格的——感性的认知不能代替科学的判断。这是讨论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前提。

第二、科学的鉴定,一定是采用国际公认的科学的手段和标准,由国际公认的鉴定机构进行的鉴定,这样的鉴定才会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同。其他的非国际公认机构,无论是盈利的,非营利的,公益的,学术的机构,只要是没有国际公认的鉴定资质的机构,其鉴定手段,鉴定过程、评判标准以及鉴定结果都不应该得到承认,这也是一个前提。

第三、人类认识世界,认识自然规律的过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任何阶段的科学技术水平,都不可能超越那个阶段的人类认识世界,认识自然规律的阶段性局限。食品的安全性评价也是如此(无论是否转基因)。因此,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评价也只能采取和其他非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实质等同”的原则进行,也就是采用相同的标准,相同的手段进行鉴定。这是第三个前提。

那么在认可食品的安全性必须通过科学鉴定;科学鉴定机构必须国际公认;以及同类食品采取“实质等同”的前提下,转基因食品是不是安全的呢?

这个问题其实早就有了答案,那就是:

经过国家相关部门组织的,在国际公认的鉴定机构进行的,按照‘实质等同’原则通过了安全性检测鉴定的,国家批准生产(种植)、采购销售和使用(食用)的转基因农产品和生物产品都是安全的。

这个安全的概念,是指和传统食品比较是同等安全的概念。这个结论是国家确认的也是负责任的结论。是具有最高的可靠性和权威性的结论。

但是,从现实情况来看,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的怀疑或担忧的公众还是大量存在的,大量的科普,并没有消除人们的担忧和怀疑。这一方面说明,对于一个新的东西,尤其是关系到自身安全的食品,公众的关切是很实际很谨慎的,而我们的科普似乎没有有效触及公众的关切,科普的效果不是十分理想。科普工作者的辛苦工作并未带来满意的结果。

在对待公众的关切方面,以商人崔某某为首的蛊惑者和造谣者似乎更能够抓住科普工作者的“盲点”和公众的“焦虑点”。这就造成了一部分公众“信个人不信国家,信谣言不信科学,信国外不信国内”的局面。这其实是在转基因这个问题上蛊惑者和造谣者给我们带来的最大的危害。

但同时,迄今为止科普工作者对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以及产品标识的意义和国家“大胆研究,谨慎推广,分步实施”的转基因技术和转基因食品的相关政策进行“科普层面”的解读,是科普的盲点,这个盲点不解决,公众的痛点和疑惑就无法消除,谣言仍将肆虐,蛊惑必然盛行。

一位典型的反转人士。从截图可以看出他们的水平属于幼儿科幻层次。

公众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的担忧和疑虑究竟从何而来,造谣和蛊惑其实只是一个方面,而对于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客观的,完整的”科普不到位,也是一个方面。

首先,对于公众的担忧和疑虑,必须要有一个理解和宽容的心态,毕竟对于一个与传统有区别的食品,公众对其安全性产生担忧,疑虑,甚至是质疑和排斥都是可以理解的,一味地指责甚至嘲讽的确不是科普工作者的正确态度。需要包括我本人在内的“科普工作者(其实严格意义上讲,本人不算科普工作者)”反思。

按照本人的理解和肤浅的见识,转基因技术应该是一个“中性的技术手段”,是科技进步和发展的一个标志(之一)。这个技术本身不存在“邪恶”的特质。迄今为止从全世界范围来看,这个技术的应用,无论是在农业还是在生物制药行业,都是以解决人类的存在的问题或满足人类(生存)需求为目标的。并且,在转基因技术的应用和转基因食品的推广的数十年间,没有任何证据和实例证明转基因食品和转基因生物制品对人类造成过任何伤害。所有的关于转基因“有害”的报道,都来源于宗教资助的网站或者小报小刊小道消息,且没有一例被证明有效。

而那些“转基因食品致癌”、“转基因食品造成不孕不育”的低级谣言,就连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有疑虑的公众,都没有多少会相信。更不要说某“网红教授(正的)”嘴里的“一百多条人命”了——某“网红教授(正的)”的拙劣表演似乎就要画上句号了。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不加控制的转基因操作,是很有可能带来不确定的后果的,转基因食品的安全可靠性必须是在“可控”这个前提下才能保证,因此笼统的概念化的“转基因安全论”至少是片面的——抛开所转基因的内容来谈安全性是不严肃的,这和“抛开剂量谈毒性就是耍流氓”其实是一个道理、

这就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不会放松对转基因技术和转基因食品控制的根本原因,也是中国对转基因食品和转基因种植实行最严格监管的原因之一。这一点必须向公众交代明白——只有严格的监控,才能有效保证转基因食品的安全,监控的目的不是禁止,而是保障食品的安全(包括非转基因食品)。

有了这样一个认识的前提,才能让转基因食品(经过批准的)的安全保障的可控性有说服力。中国经过科学的鉴定和评价之后,批准了转基因大豆和转基因玉米的进口,并规定了转基因玉米和转基因大豆的用途,批准种植转基因棉花,转基因木瓜的种植和销售(似乎并不完全)。这说明,国家对自己的人民是最负责任的,并且会逐步稳妥的根据需要,对转基因农作物开展种植和商业化推广。

其实,绝大部分的反对转基因的公众,所担忧的是转基因食品安全可控的可靠性,反对的是转基因农作物的“滥种”。所谓“滥种”就是指未经批准的私自种植,这也是国家的基本原则,是负责任的行为。在这一点上我认为是所有关注转基因食品安全性问题的公众(无论是挺转还是反转)的共同观点。

所以,中国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是在科学的、有效的、可靠地监管前提下得到保证的。对中国而言,转基因技术和转基因食品是现实的紧迫需要,这种需要是“刚需”,并不会以哪一个人或几个人的意志和喜好为转移。仅从大豆一项就可以看出其“刚需”的本质,这是所有人需要面对的现实。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需求和中国的需求都无法比拟,实在是没有什么可以抱怨的。

既然如此,为什么不能大力发展中国自己的“安全的转基因技术”,让中国的转基因种子(安全的)种在自己和其他国家的土地上呢(转基因种子的培育和出口)。实现这个目标,才是真正的把“粮食安全”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面对是必然趋势的转基因农业技术,一味地怀疑和排斥,只能让我们更加被动,最终不得不依靠外国。这个局面,相信反转的绝大多数公众们只要理智冷静的思考就会有清醒的认识。

放弃转基因的争论,共同协助国家做好转基因农作物的种植监控,才是真正的对自己负责。做好了监控,监管才能保证我们使用或食用的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才能让公众真正的放心。(待续)

【陈思进作品】

0、

(此处已添加圈子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1、在今日头条中独家推出《陈思进华尔街投资理财实战揭秘课》专栏:

2、《一本书读懂生活中的金融常识》新鲜出炉:http://product.dangdang.com/26294693.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