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最年轻的80后女文青的《归·去·来》第一部读后感

标签:
财经陈思进金融绝情华尔街杂谈 |
分类: 归·去·来 |
昨天下午终于得空,一口气看完了《归·去·来》第一部这本小说。
前几章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对于那个时代的描写。
作为一个最年轻的80后,我只在姥姥姥爷或者父母的口述中才有幸对那个年代有了些许了解。但是大部分的都是苦难的,因为苦难可能印象更深刻。
书里开始的年代应该是恢复期吧。虽然还带着一点过去遗留下来的伤害,却用很多生活上面的描写让我看得感觉很有活着的那种希望。
用各种票换取衣食住行的材料对于我来说既熟悉又陌生。很多我听过但是却不知道背后历史的词,比如说阳春面为什么叫这个名字,上海提篮桥为什么是监狱的代号。很多很多从历史书里都学不到的知识这里都有了解释。
哦,还有一点我觉得很有意思的是,书里还提到了很多小吃。油面筋,手工的芝麻汤圆(特别细致的描写了汤圆的做法),真的都看饿了。晚上果真下了一晚速冻汤圆解馋。
http://wxs.hi2net.com/home/upload20131/201731617845484.jpg
等情节铺展开来,人物粉墨登场。
很奇怪的是,我不觉得我在看一个故事。总觉得上面很多地方都有我家的缩影。我姥姥姥爷都是名牌大学的大学生,也经历过那些到现在他们都难忘的苦日子。之后支援大西北,也经历了很多。我的爸妈姨舅也有过像绍清和晓倩那样求学、恋爱、过年去排队买年货的日子,我当时看小说的时候就自动带入我们家的很多事情。感觉小时候听到的故事突然变得活生生的画摊开在我眼前了。
这也足以证明了您和您太太的文字功力。
最让我揪心就是看到后来发现绍清居然爹不疼娘不爱。上一辈自己的问题导致了小辈对于父母之爱的缺失看的我特别难受。尤其看到昕毓因为绍清改姓而写信骂他(这块伤心的同时也觉得奇妙,现在如果想骂,微信上分分钟就传递到了,以前都还要通过信件)。本以为他的父亲出现会好一点,结果发现居然是一个更自私的人。他带着晓倩去见父亲的时候,太多反转和意想不到的波折了。
好在他还有晓倩陪着,还有外婆的悉心照顾。这边我也很有同感,因为我也是外婆带大的,但是我爸妈对我还是很爱的,但可能也是因为只有我这一个小孩。
人物之间复杂的关系,还有冲突的感情:绍清的父母之间,绍清本身和父母,还有他的父母和祖辈,都有着这样和那样的误会和怨恨。人和人之间的感情描写的都特别真实。
我还意犹未尽的时候故事就已经暂时告一段落了。我没想到的是最后居然绍清能和晓倩一起出国。这简直是给我在他父亲出场之后的心塞带来的最好的安慰了。
临走前外公说的那番话:“中国是大有希望的,学成后要记得归来。”
很多很多感情一下子冲击到心里导致我昨天根本没办法完成这段感想。
我现在特别庆幸我看了您的《那么远,这么近》由此有了《归·去·来》这段缘分。
期待影视版和后续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