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一篇几年前的旧文,近日被好几个公众号转发,那我也再贴上博客,和大家分享吧……)
如今华尔街上有成千上万位的金融分析师,其中5%左右在追踪研究金融业,他们所监督的美国企业的总市值超过15万亿美元。
“Revenue
is nothing,pfrofit margin is
everything!(营业额不算什么,利润才是一切!)”这是华尔街金融分析师的口头禅。在这种价值观的主导下,那些位高权重的金牌金融分析师处心积虑地操控大盘,在建议“买入”一支股票时,股价往往会神奇般地上涨;而当建议“卖出”一支股票时,股价便鬼使神差般地下跌,似乎只要动动嘴皮子便有大把美元落袋,年薪成百上千万的不在话下。然而事实上,金牌分析师的烦恼也是旁人所无法体会的,尤其是金牌分析师手下的团队成员,有时为了找出某个行业的数据,可能连续几周都要在办公室工作到半夜。他们的工作艰巨繁复,必须每天带着上司配发的“黑莓”手机,像妇产科大夫那样24小时Standing
by;埋头在成堆的文件数据中,做收入分析、现金流量评估和研究资产负债表;还得为更大牌的分析师至少提供三份报告,以便那些“大师”对投资者发布“买入”、“卖出”和“持有”等建议。真是“干得比驴累,吃得比猪差,起得比鸡早,下班比小姐晚,装得比孙子乖,看上去比谁都好”!而金牌分析师的烦恼,往往就是必须学会说假话。分析师本应作为金融系统的巡查员,认真研读企业的财务状况,并告诉投资者正在发生的市场的真相,但是在过去的几十年,由于受到市场大盘走势、竞争环境和每个公司各自问题的影响,股票上涨下跌起伏不定,使得买入与卖出评级的比例严重失衡,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从理论上来说,这个比例基本上应该是一半对一半,然而,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买入与卖出评级之比是100比1,甚至更高。有些分析师唯恐给他们所在的机构添麻烦,唯恐疏远了他们研究的公司或是惹怒了自己的上司。
我曾经的同事伊凡,就是一位金融分析师。他曾接到为一家保健产品公司做股票评级的任务。他看了那家公司的财报,其营业额(Revenue)一栏很漂亮,但利润(Profit)却不怎么样,股价当然上不去。这家公司见状便给出巨资,请伊凡的公司做出“强力买入”的评估。伊凡接到任务后研究了多份关于这家公司的分析调查报告,发现这家公司为了降低成本,越来越多地使用具有化学成分的胶囊,而这类胶囊在体内溶解困难,不但让胶囊内的营养成分难以释放起效,胶囊自身也很难消化,甚至会积聚在消化道形成胶囊残渣球。进一步更发现,其实那些保健产品中的营养成分都很难被人体真正吸收。伊凡认为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如果那些浮夸的分析报道被媒体披露,这家公司的营业额和利润自然不会有大突破。他给了“卖出”的建议,被“金牌分析师”(顶头上司)大骂一通:“客户是上帝,don't
fxxx your job!”
分析师几乎从来不会建议“卖出”,更别说“强力卖出”具体哪家公司的股票,因为这会搞砸与这些公司的关系,其后果是,分析师所在的券商公司可能将得不到这些公司的债券发行、股票交易、收购、回购等业务。如果说“卖出”这个词的次数太多的话,你的老板就很可能要请你走人了。其实正确的做法是,有着上万阵容的华尔街金融分析师,本该凭借自身的知识和智慧,对拥有相当控制权的上市公司做出独立的评价和分析,增加透明度,让局外人看清真相,切实起到监督和平衡利益的作用。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看起来很美的华尔街也有数不尽的肮脏角落。
(注:1、跨国金融商战长篇小说《心机》全新再版《绝情华尔街》(正在影视改编:http://url.cn/29X9qR2);2、《思进看世界》系列第一部即将出版;3、长篇小说《我们的时代》三部曲第一部即将出版;4、由思进策划,由罗敷撰写的《这么慢,那么美》获得佳绩,持续热销榜TOP10:http://url.cn/Zo2hpW;http://url.cn/Wj0OIp)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