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股票房产财经历史 |
以经济来解释世事,结论有时趣味横生,有时令人膛目,有时令人气愤。我们可不在乎这些。我们在乎的是,事情的因果关系究竟是怎样的。
举些例子吧。
1.找零怎样才能一次结清?
深圳的餐厅服务好,客人叫结账后,服务员拿来账单,也同时拿来了预备找赎的零钱。不管客人手头有的是大票还是小票,账单都能一次结清。但一河之隔的香港,餐厅里却永远见不到这样的现象。为什么?
可以有很多解释,但一个有说服力的经济解释是:并非服务态度不同、劳力成本不同或礼俗不同,而是因为港币面值不限于100元止。
2.捐款出自私心?
捐款行善是美德。然而,经济学家同时认为,捐款人仍是以私心为归依的。证据是,捐款人总会把款项捐给特定的人或组织,甚至指明特定的用途或目的。给甲而不给乙,用于这而不用于那,必有偏心在其中。
假如一个毫不偏心、不想出名的人决意要把一笔善款捐给全社会,经济学家会告诉他,合理而有效的做法是把那笔钞票偷偷烧掉。
3.利率只能如实报告而不能调节?
很多人认为,是美国的格林斯潘负责调节美元的利率,而这利率的厘定,也间接主导了全球利率的升跌。
但根据费雪奠定的利息理论,其中的因果关系很应该颠倒过来看:是全球资金市场的走势,共同决定了美元利率的高低;格林斯潘只是率先宣布了利率的变动,而不是造成了利率的变动。这个经济解释的一个重要含义,是调高利率不能抑制通胀,而只是预告或确认了通胀而已。
4.教育的关键功能是识别
中国目前的教育开支急剧上升,相对幅度以农村家庭为甚。因为要读书、要升学、要择校,家庭不仅增加了一份沉重负担,有时甚至会走入财政绝境。这是人人都耳闻目睹的现象。
一般舆论倡议的对策,是让政府来负担教育开支,搞免费义务教育。但经济学家指出,教育除了让孩子看书认字外,更重要的功能是给孩子打上标签,好让雇主在信息不对称的劳动力市场把他们识别出来。若是如此,免费义务教育不可能解决问题。要解决问题,得在降低“劳力的识别费用”角度入手。
5.人民币被持续低估,人民币升值吃亏了?
再拿炙手可热的人民币升值问题来说。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被低估是事实,美国政府逼中国升值也是事实,那么中国政府就范,岂不是中国吃了亏、美国得了益?
骤眼看,答案似乎是肯定的;但从经济的角度看却不然。人民币被持续低估,结果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劳力和实物资源被持续贱卖。得益的是美国全体,受损的是中国全体和美国个别厂商。人民币升值,实质是阻止贱卖,那究竟谁是赢家、谁是输家?
从耳闻目睹到经济解释,就是这样奇妙的旅程。
经济学家艾智仁(Armen A. Alchian)在他《大学经济学》的前言,特意加了段幽默的“免责声明”。
声明指出,读者在运用书中传授的经济原理时,不管产生了财物损失还是造成了观念转变,作者概不负责;若读者坚持,那么他就要为经济学给他带来的享受先向作者付费。
(注:1、详见即将出版的《思进看世界》;2、迄今最畅销的跨国金融商战职场小说《心机》(正改编成影视《绝情华尔街》):http://url.cn/LTsimN;3、近著《投资的逻辑》:http://url.cn/ftb53e;4、由思进策划,由罗敷撰写的《这么慢,那么美》获得佳绩,进入热销榜TOP5:http://url.cn/Zo2hpW;http://url.cn/Wj0O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