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凡达》、《三体》等外星人相关文艺作品不属于科幻类
转自周服老于的博客
科学与文艺不同,科学要讲究有序,讲究可行性,文艺则恰好相反不求有序,不求可行,打乱顺序,错落有致更有艺术高度,天马行空不切实际的幻想更有艺术魅力。这不是说科学和艺术是对立的,幻想能力对于科研工者很重要,是有创造力的表现,各种夸张的幻想类文艺作品较其他现实类作品也有更多受众。
文艺作品根据幻想的种类不同,现在可以分为科幻,奇幻,玄幻,魔幻四类。
科幻是科学幻想的简称,是有别于其他三种幻想形式的,既然是科学幻想,就必须要讲科学逻辑,科学上认为行不通的事,艺术界还在拼命幻想,实在很难再称之为科幻作品,不归于科幻作品,不是说这部作品没有价值,只是说这部作品不讲科学而已,将其归于奇幻,玄幻,魔幻一类,照样有市场。
科学上认为行不通的事情有很多,偏偏大众会觉得很神秘,很有趣,归纳起来有这么几类:永动机,时空穿梭,外星人入侵地球(地球入侵外星人),光速飞船,隐身衣,物质全息传输。
能认识到永动机不科学的人相对较多,因为写入了中学教科书,都知道违反能量守恒,但是相信时空穿梭,外星人,光速飞船,隐身衣,和全息传输的科学爱好者大有人在,因为这些貌似有科学理论基础,又貌似有科学家在做相关研究。
最近还有科学家提出,物质虽然达到光速需要无穷大能量,但是根据超炫理论,包裹物质的空间就不需要,如果能把物质和空间一块传输,那就可以实现物质的超光速传输了。这个也是比较搞,因为空间是连续的,分割空间在技术上不可行。
从能量角度否定时空穿梭,那么光速飞船,外星人入侵地球,或者地球人入侵外星就都不可行,跟科学无关了。
那物质的光速传输不可行,信息的光速传输总是可行的吧,这样全息传输理论上不就可行了吗?全息传输就像飞机火车一样,是需要建机场,建车站的,既有发射装置,也得有接受装置,而且量子纠缠现在目前只能实现短距离的单个量子态的传递,将来造量子计算机应该有意义,但是用其做物质传输完全不可行,物质需要拆分再组合,并不是量子纠缠能解决的问题。
还有隐身衣,威尔斯那会以为搞点药片吃吃,弄点化学反应出来就可隐身了,现在大家都觉得不可行,现在的技术是让光线拐弯,或者借助摄像放像设备骗过视觉,可是骗得了视觉,骗不了触觉啊,怎么隐?况且背着设备,穿着特殊材料实现隐身,怎么行动呢?玩玩还行,当作超能力来演义就不符合科学了。
科学是在前进的,是在不断证伪的,因此科幻作品的标准也是在提高的,有些作品放在那个时代也许称得上是科幻作品,但是时过境迁,被证伪的理论不再科学,相关的作品就不能称之为科幻了,所以科幻作品其实是短命的。就像威尔斯写《时间机器》那会,或许有人还相信时间穿梭,斯皮尔伯格拍《ET》的时候,寻找外星人也算科学行为,但是时间已经过去那么久,这些作品放到现在来看实在是幼稚的很,跟科学毫无关系。
虽然国内的很多科幻作品,例如《三体》跟科学无关,好莱坞科幻大片也大多也科学无关,像卡梅隆的《终结者》和《阿凡达》,伪科学的成分居多,但是伪科学不妨碍有高票房,获得很多拥簇,因为伪科学群体要比科学群体人数更多些。如果这些作品称之为奇幻玄幻魔幻会让很多科幻迷不满意的话,倒是可以称之为伪科幻作品。
那按照科学逻辑来衡量是否还有真正的科幻作品呢?答案是肯定的。
比如有一部讲述转基因人的科幻电影,叫《千钧一发》,就相当靠谱,还蛮励志。讲的是未来夫妻在怀孕前可做基因测试,把缺陷基因删除,这样胎儿就是一个基因完美的人。一对夫妇生了正常人(哥哥),又生一个完美人(弟弟)。哥哥在各方面都不如弟弟,但却立志要当宇航员,后来经过重重努力终于达成所愿。
再比如描述未来信息科技的科幻电影《十三度凶间》,逻辑非常完美。讲的是科学家发明了一套虚拟现实系统,使用特定装备就可以进入虚拟现实世界,但是进入后的体验完全不像是在玩游戏,电影的关键在于,科学家最后发现自己的世界其实也是一个虚拟现实的世界。
哲学家很早就开始思考虚拟和现实的区别,那时候哲学家想不到信息可以脱离物质独立存在,所以思考虚拟和现实的区别就是比较梦境,比如庄周梦蝶,梦见自己变成蝴蝶,醒来后矛盾了,不知是自己在梦中变成蝴蝶,还是梦中蝴蝶走进现实变成了庄周。与《十三度凶间》同时上映的还有一部虚拟现实的作品,叫做《黑客帝国》,影评人普遍觉得科学逻辑比如《十三度凶间》严密,但是票房大热。
除了这两部,还有金凯瑞主演的《楚门的世界》,讲的是未来世界电视真人秀,遍布全岛的摄像头,人造日出日落,空中指挥系统,都相当靠谱;还有《美丽心灵的永恒阳光》,也是金凯瑞主演,讲记忆消除,也相当启智;斯皮尔伯格拍得《ET》虽然已经过时,但他的《人工智能》却还有生命力,里面的机器小孩还有人类对机器人的态度都是发人深思的,不足之处就是结尾过于荒诞了;还有年轻导演邓肯·琼斯拍得两部《月球》《源代码》,也是存在科学可行性的;动漫改编的电影较为靠谱的只有漫威系列的《钢铁侠》,造出这类飞行装备的日子不远了。
那外星人入侵地球这种电影就没法拍得科幻一点吗?理论上倒是有一种机器入侵地球的情形,过程可能是这样的:人类现在正在发明制造的智能机器,智能机器先是从体力上为人类服务,后来越来越智能,甚至还可以做一些管理工作,甚至有了发明创造能力,人类逐渐变得依赖智能机器,到实际上被豢养起来,人类的身体条件虽然不适合探索外太空,但是机器可以,他们不需要氧气,不怕高低温,不需要吃有机物,可以做长途旅行,这样智能机器就可以走得更远,比如可以到达火星,可以利用火星矿产制造新机器,组成机器战队,入侵地球,火星机器和地球机器展开大战。就像人类从非洲出走,回头却入侵非洲再演。
这种逻辑也是符合统一性的,虽然现在力没有统一,但科学家们都相信宇宙有统一计算规律,该规律使得过去,现在,将来生活有很多相似之处,就像软件换了一套模板。
实际上,即使不披着科学外衣,不去煞有介事讲科学上如何实现,仅仅是幻想,但整个故事逻辑严密,浑然天成,符合统一性原则,几乎给人一种可用科学技术实现的未来生活的错觉,也可以是一部很好的作品。例如《时间旅行者的妻子》就像在讲有一个不定期出差丈夫的妻子,《返老还童》仿佛在讲忘年恋,《触不到恋人》讲擦肩而过的爱情,《全民超人》说的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我前面已经说过了,把这些不符合科学逻辑的文艺作品从科幻范畴剔除并不是说这些作品没有价值,只是说他们不适合披着科学外衣而已,就像脑白金明明是安慰剂,你非要说他能有助于睡眠,就不能称之为科学,只能说是营销手段。因为“科幻”这个词有市场,就拿来营销用,这就像“小姐”这个词很好,就拿来卖春用类似,如果持续乱用,早晚有玩坏的一天。
(注:1、详见即将出版的《思进看世界》;2、迄今最畅销的跨国金融商战职场小说《心机》(正改编成影视《绝情华尔街》):http://url.cn/LTsimN;3、近著《投资的逻辑》:http://url.cn/ftb53e;4、由思进策划,由罗敷撰写的《这么慢,那么美》获得佳绩,进入热销榜TOP10:http://url.cn/Zo2hpW;http://url.cn/Wj0O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