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全球经济正处于大衰退前夜

(2015-09-29 10:04:56)
标签:

股票

衰退

实际工资

金融危机

大宗商品

    长期超低利率已导致了房地产、大宗商品、及多个金融市场(如高收益率债券等)出现了巨大泡沫,这最终将带来令人瞠目的结果。这就像医生给病人用药,同一种药物反复投放,一用再用。2008年前曾经这么做过,最终造成了灾难。而目前情况比2008年更恶劣……

全球经济正处于大衰退前夜 
文/陈思进
 
    自2008年爆发金融危机以来,世界各大央行都开启了货币宽松的救市政策,使过去6年来的股票市场,呈现在一片繁荣中。而财政刺激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却给全球带来破纪录的政府赤字开支,非但抬高了资产价格,而且令实体经济依然处于挣扎之中。

  自2008年爆发金融危机以来,世界各大央行都开启了货币宽松的救市政策,使过去6年来的股票市场,呈现在一片繁荣中。而财政刺激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却给全球带来破纪录的政府赤字开支,非但抬高了资产价格,而且令实体经济依然处于挣扎之中。

  以英国为例,从2009年3月9日起,英国央行开始实行货币宽松政策,当时富时100指数在3542点,至今年5月底的高点,涨幅接近一倍。与此类似,美国三轮量化宽松至今,标普500指数涨幅超过200%。

  经过6年的牛市之后,英美的股价早已不再便宜,而企业却因为进口商品价格下滑,被迫需要低价应战,利润也因而受损。根据法国投资银行Natixis的预测,2015年全球经济增长速度将降为2%。这一接近衰退的增长率,并非正常的周期波动造成,而是由持续结构性问题所致,也就是即将进入“结构性衰退”。而这一现象,目前已在全球各主要经济体中显现。

  首先,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经济进入新常态,其经济增长速度放缓。

  而日本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员工“收入分配过度”,表现为实际工资逐渐下降。事实上自2013年以来,日本的平均实际工资增长一直是负数(美国也出现了同样的情况),在1998年至2012年期间,出现了5个显著的实际工资下降时期(美国也出现了同样的情况).

  日本公司正努力减少廉价劳动力,这也是“安倍经济学”留下的后果,包括通货膨胀都令这种情况雪上加霜。如果工人没有赚到足够的钱,就会入不敷出。2014年4月1日,日本上调了消费税,使得家庭需求骤降,目前的家庭需求只相当于1998年的水平。

  即便是增长最快的“新兴市场”(除了中国以外),经济增长也明显减速,包括短缺足够的技术工人,过去15年因交通基础设施短缺,导致电力生产停滞。特别是制造业的增长,自从金融危机V形复苏后,近期又呈现下降趋势,使得GDP回落到3%的范围内。

  而对于依靠大宗商品出口的俄罗斯、澳大利亚、加拿大,以及沙特阿拉伯和其他欧佩克等国家(包括非洲的一些国家),因石油、天然气、铜、铁矿石、锡、金和银的价格暴跌,他们的平均GDP都跌落到2%以下。其中,俄罗斯已进入严重的经济衰退,加拿大遭遇技术性萎缩,澳大利亚的经济发展也越来越脆弱,这些资源国的财政收入的基础,相当一部分是来自大宗商品出口。如果这些国家再通过削减政府开支,努力解决未来的财政赤字,那情况会变得更糟糕,经济增长将受到进一步打击。

  虽说美国第二季度GDP增长为3.7%,但由于石油和天然气价格的崩溃,能源部门作为美国整个工业的重要部分,将拖累和削弱美国经济的增长速度。因此,纽约联储主席杜德利(William Dudley)日前表示,加息并不具备急迫性。

  最为糟糕的是,欧元区过去两年增长乏力,GDP增长约为1%,已陷入长期衰退。虽然欧元区正使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却无法拉动和摆脱结构性衰退的情况,太多的债务困境,令欧元区等经济体将需要进行公共和私营部门的去杠杆化,有鉴于其问题的性质,未来会产生更多的流动性过剩。

  因此,应该看到,自2008年爆发金融危机以来,世界各国大多用货币宽松来解救危机,结果使得世界经济处于宽松货币所架构的“虚增长”之中。当警钟响起,回归经济现实时,恐怕将面临痛苦的时期。

(注:1、详见即将出版的《思进看世界》;2、迄今最畅销的跨国金融商战职场小说《心机》(正改编成影视《绝情华尔街》):http://url.cn/LTsimN;3、近著《投资的逻辑》:http://url.cn/ftb53e;4、由思进策划,由罗敷撰写的《这么慢,那么美》获得佳绩,进入热销榜TOP20:http://url.cn/Zo2hpW;http://url.cn/Wj0OIp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