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被遗忘的“美国梦”——美国经济的真正病根

(2014-07-01 21:59:35)
标签:

股票

中产阶级

美国

穷人

美国梦

    导读:MarketWatch专栏作家纳廷(Rex Nutting)指出,中产阶级的收入自近三十年前就陷入增长停滞,于是他们被迫以更多举债来应对消费,大衰退和衰退之后的复苏贫血,主要原因都在于这种病态的借贷支出模式。只有让中产阶级收入再度开始增长,才能根本解决问题。

  以下即纳廷的评论文章全文:

  在长达几十年的时间当中,美国的经济增长主要推动力都是来自一支强大而稳定的力量——中产和工薪阶层美国人的收入持续增加,消费支出也持续增加。

  可是,到了大约1980年前后,这一良好模式出现了问题。工资增长停滞不前,但是消费的脚步却没有停下来。美国人减少了自己的储蓄,更多借债——主要是抵押贷款——来满足自己的需求和欲望。

  这种新模式从根本上就是不可能持久的,但是也运转了近三十年,直到2007年信贷泡沫破灭。数以百万计的美国人失去了工作,数以百万计的美国人失去了住宅……信贷闸门关闭,迫使美国普通家庭减少自己的消费,再度回到了量入为出的阶段。

  目前,我们的经济尽管只能算是部分恢复了元气,但是看上去,那种曾经让我们吃够了苦头的借贷支出经济形态似乎就要卷土重来了。

  在过去六七年时间当中,美联储想要解决问题的方法,归根结底都是聚焦于试图重新打开信贷闸门。他们降低利率,他们逼迫银行再度开始放款,哪怕贷款需求本身疲软也改变不了他们的态度。

  这简直是一种超现实主义的政策。尽管大衰退的外因是2007年和2008年的信贷崩溃,但其内因却是不能持续的债务持续膨胀了太多年,新千年之后更是登峰造极,2000年到2007年,总债务规模翻了一番。

  不错,说起来,信贷杠杆似乎是能够让我们从眼下的深沟中爬出,但我们更不能忘记,自己是怎么掉进去的。

  我并不是一个道德说教的狂热爱好者。债务也不是什么原罪。借贷投资,在未来获取丰厚的回报,这是值得赞扬的聪明行为。将价格昂贵的商品如住宅、汽车或者机械设备价格化整为零,在未来相当长时间内逐步完成付款,当然也有很重大的好处。可是,借贷去满足即期消费需求,通常都是愚蠢的行为。

  其实,最近几年来,美国大众和我们的政治家们也已经在担心不当债务的问题了。只是,他们一直在持续聚焦削减联邦政府的债务,而不是美国家庭债务。

  关于政府债务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90%以上,国家是否还能够正常生存,我们已经展开过一场大辩论,但是我们却没有深入探讨过,私营部门债务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240%,这又意味着什么?

  私营债务破坏经济的大原则我们都已经很清楚了。事实上,帕里(Thomas Palley)和贝克尔(Dean Baker)等经济学家多年前就曾经发出警告,称私营债务的增长是难以为继的。

  大衰退以后,学界对这一问题兴趣陡增,一系列研究相继进行了深入的细节挖掘,让我们有了更加清楚的认识。

  米安(Atif Mian)和苏菲(Amir Sufi)叙事诗一般的《债务之家》告诉我们,我们眼前的麻烦其实并非一场银行业危机那么简单。如果单单是银行的问题,那么救援银行,让其可以重新放款,就万事大吉了。

  相反,危机的根源在于美国家庭债务的长时期积累,直至达到临界点。当千千万万的美国家庭再也无法负担其债务时,才演成了银行业危机。

  赛纳蒙(Barry Z. Cynamon)和法泽尔(Steven M. Fazzar)则将中产阶级家庭1980年代中期到2007年的债务爆炸性增长和他们的收入停滞不前联系起来。

  研究显示,中产家庭要维持自己的消费增长,唯一的办法就是更多举债,这些债务主要用于购置住宅。只要房屋价格在上涨,他们的净资产就在增加,而花掉一点财富似乎也没有什么。

  一旦他们的信贷龙头被关闭,他们的财富被破坏,中产家庭的消费就迅速缩水。从这个角度,我们很容易解读当前的经济复苏为何如此贫血。

  不过,那最富有的5%家庭,减少支出只是暂时的,因为他们的消费主要是基于不断增加的收入,而不是债务。

  为什么要谈论这些历史?答案是,因为我们现在的做法有问题,我们是在治标,而不是在治本。现在,我们的经济依然过度依赖中产阶级的债务杠杆,衰退以来,他们已经成功减轻了一些债务负担,但是其实还远远不够。

  近期的数据显示,中产阶级再度开始借贷了,主要用于汽车和教育支出。尽管由于低利率政策,他们为这些债务支付的利息降低到了创纪录的水平,但是一旦利率大幅度上涨,他们的处境显然是非常脆弱的。

  这也就意味着,我们的经济其实也是一样脆弱的。想要获得增长,我们的经济需要中产阶级支出,因为单单靠着富人的支出是不足以推动经济前进的。可是,在中产阶级的收入原地踏步,而且他们现在还背负着相当债务负担的前提下,他们的支出会是怎样?

  中产阶级的收入如果还不能和生产率实现同步增长,美国经济恐怕注定将陷入长期停滞。 

 

辅助阅读:被遗忘的“美国梦”

    美国梦实际上也就是中产阶级之梦,不论你出生的贫富,种族,肤色,只要你有才华,有能力,勤奋、勇敢、富于创造力,你就能够过上富裕成功的好日子。美国的经济繁荣在相当长时期内都是建立在其庞大的富有活力的中产阶级基础上的,美国中产阶级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都是全世界最富裕的。如今,中产阶级作为一个阶层在美国已经走向了没落,这无疑标志着美国梦的幻灭。

    卢森堡收入研究数据库
是一个非常权威的研究发达国家收入状况的数据库,根据该数据的数据,虽然美国的超富阶层在收入方面一直傲视全球,但美国的中产阶层和低收入阶层在过去三十年中却是发达国家中收入增长最迟缓的。

    2000年,美国的中产阶级挣的比加拿大的多,如今情况却掉过头来了,而且欧洲很多国家的穷人挣得也比美国的穷人多。这使我想起了2006年我在英国时的一件趣事,我在报纸上读到了这样一则新闻,一个美国人居然到英国来申请作难民,理由是他的家乡新奥尔良被卡特里娜飓风袭击了。现在我理解了,在英国做穷人要比在美国舒服多了。

    卢森堡收入研究数据库基于过去35年的调研成果,为不同发达国家之间,不同收入阶层之间的比较,提供了可兹公开调用的最精细的数据。这些数据表明,绝大多数美国家庭正在为美国不断拉大的巨大收入差距付出高昂的代价。

    虽然在发达国家中美国的经济复苏表现颇佳,但只有一小部分家庭从中得到了好处。加拿大的个人收入中值在2010年和美国的打了个平手,之后便超过了对方。尽管西欧国家(包括英国,荷兰和瑞典)的个人收入中值依然落后于美国的,但之间的差距比起10年前却小多了。可见美国的中产阶级几乎是被经济复苏遗忘了。

    美国穷人的状况比中产阶级还要惨。一个收入分布的百分位数为20%的美国家庭(意即全美有80%的家庭的收入高于这个家庭,有20%的家庭收入低于这个家庭)挣得的收入要显著少于在加拿大,瑞典,挪威,芬兰或荷兰处于同等收入分布状况的家庭。这在30年前是很难想象的。这种情况继续下去,美国穷人申请到欧洲国家来作难民的情况就不会再属于奇闻怪谈的范畴了。同样的道理,咱们国家以前常有人说,去美国干麦当劳都比在国内白领强,这句话很快就要成为不切实际的笑谈了。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卢森堡收入研究数据库所计的税后收入包括薪水,利息收入,股票分红和政府福利等。这让我想到,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在为量化宽松辩解时说过,美联储海量印钱,可以让股票这样的资产增值,由此产生的财富效应会让美国家庭增加支出,从而带动经济复苏。美股是美国经济复苏最大的受益者,美股牛市自第一轮量化宽松以来已经持续了5年多,这么长久的牛市为世所罕见,美国家庭应该如伯南克主席所言利用这天赐良机闷声发大财才是,否则天理难容,怎么结果反而如卢森堡收入研究数据库所指那样折堕起来?原因在于穷人和中产阶级是玩不起股票的,全美最富裕的20%的家庭拥有全国95%的金融资产,穷人和中产阶级只能玩剩下的5%。因为美国是个金融业挂帅的国家,像股票这样的金融资产成了收入分配的最重要渠道,所以靠出卖劳动力来创收的穷人和中产阶级怎能不每况愈下。

    看到这里,不少看官难免会大为惊讶,因为主要的经济数据表明美国在世界大国里依然是首屈一指的富国,怎么会越来越穷起来呢?原因很简单,像人均GDP这样的主流经济数据反映不了收入分配的状况。尽管美国经济增长在发达国家里依然名列前茅,但其经济增长所带来的收入增长的大头被少数超富家庭吸收了,绝大多数的美国家庭并没有跟上时代潮流,而是被潮流遗忘了。这就是占领华尔街运动爆发的原因,99%的家庭要向金字塔顶端1%的家庭讨公道。

    2010年,美国的个人收入中值是18700美元(意即一个四口之家税后有75000美元左右收入),扣除通胀影响后,比1980年增加了20%,但比起2000年来讲却几乎没有变化。而在2000-2010年间,英国的个人收入中值增长了约20%,荷兰的增长了约14%,加拿大增长了20%。

    可见,美国的中产阶级2000年以后就被经济增长遗忘了。美国经济正越来越被华尔街和硅谷主导,而这两个领域里企业市值和员工人数的比率已经大到了惊人的地步(在WhatsApp的天价交易中,这个比率是3.5亿美元/员工),而且企业顾客人数和员工人数的比率也呈现同样的趋势。由此可见,在美国收入分配日益被资本垄断,中产阶级和穷人的劳动力价值则日益被资本边缘化。美国中产阶级的衰微已无可避免,美国梦已不再触手可及。(作者:吴迪 原文发表于《IT经理世界杂志5月5日刊)

   (注:所有和钱有关的问题,都将在《钱经》系列中详谈。第一本《钱经:货币、黄金、房子》已出版:http://url.cn/O8Vptj)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