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财经纸币面额央行电子货币 |
不过,有一些重要理由支持维持现状。其中一个理由是,即使不记名纸币由政府发行的所谓不记名电子货币所取代,铸币税收益(央行通过印钞获得的收益)也可能会有损失。尽管央行的“盈利”都上缴到了国库,但央行具有不必乞求他人就可揽取钱财的能力,有助于央行免受政治压力的影响。但政府的实际损失要比铸币税收益损失小得多,因为政府可以通过加大逃税难度而增加收入。犯罪减少也可以省下一部分政府支出。
另一个问题是,尽管剥去逃税和犯罪者的不记名掩护的想法是吸引人的,社会仍会希望保留个人在某些场合中使用不记名支付方式的权利。举例来说,不记名方式有利于在社会边缘试验某些行为,这些行为(如购买大麻)最终或能变为合法。
英国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Monetary Policy Committee)前成员威廉姆比特(Willem Buiter)十多年来都在倡导寻找创造性方法,从而绕过利率零下限。逐步淘汰纸币是目前最简单的做法。随着电子支付机制在即便是小额交易中也越来越盛行,同时纸币供应在面额上过于“头重脚轻”地偏向大面额纸币,维持货币现状的理由已有所减弱。
抛开细节不谈,欧元区和美国的货币流通量平均到每个男人、女人和儿童身上约为4000美元,人们一般意识不到这一点。日本的平均流通量则几乎是这一数字的两倍。在美国和日本,75%以上的货币是以最大面额纸币(分别为100美元和1万日元)持有的。欧元区的不同之处仅仅在于,大面额纸币的面额范围更大,最高一直到500欧元,但基本情况相似。
诚然,很高比例的(也许是一半)美元和欧元很可能在全世界范围内流通。其中一部分纸币肯定助长了不法行为和逃税。两月前,当局在逮捕墨西哥毒枭“矮子”华金古兹曼(Joaquin “El Chapo” Guzman)时,在一个房间查货2亿多美元现金,而这不是首例。当然,美元和欧元(包括大面额纸币)也作合法目的使用。即便如此,似乎仍有很大比例的纸币在各国境内地下经济中流通,据估此部分纸币金额至少为美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7%-8%,欧元区的比例还要大得多。
当然,如果政府能够可信地发行不记名电子货币,利率零下限问题仍然可以得到解决,央行也可以继续推行自己的政策。然而,即使这一结果可以达成,却也几乎不可取。注意,如果政府真的不再发行不记名纸币,那么政府可能就必须保证私人部门不会再拿出一个类似比特币(Bitcoin)的替代品。否则非法行为会一如既往地继续下去,而政府连现在的一小点通胀税收入都会失去。最后,在理想情况下,不再使用不记名纸币可能需要各国政府展开合作。
也许正确的出发点是逐步淘汰大面额纸币。这或许就足够达到主要目标了。是时候考虑纸币是否是历史的残余了,其境况或许要更糟。(本文作者是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肯尼思·罗戈夫)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