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泡沫迟早会被刺破—— 经济学101(十)
(2014-01-26 19:39:08)
标签:
股市泡沫股息所言经济复苏状况 |
文/陈思进
金融市场的形成,是一些人愿意牺牲当下的消费而储蓄,使金融机构能够用储蓄,直接提供资金给另一些借贷者,他们或者愿意付出利率、或者愿意和投机者分享获利。于是,在我们的经济活动中,形成了最重要的两个金融市场,前者为债券市场,后者就是股票市场。
2013年,中国股市位于全球跌幅最大的前三位,以及亚洲跌幅最大的惨况,使全国股民的心都碎了。再反观美国股市,截至12月31日,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52次刷新历史最高纪录;标准普尔500也在高位收盘;纳斯达克则创下13年来的最高结算水平。
美国人之所以争先哄抬股价,因为他们觉得股票的风险,远比他们之前所认为的要来得低。在2013年,总额为3486.3亿美元的资金流入美国股市,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年流入量,堪称牛气冲天。这时,一些经济学家开始担忧并警告,美国股市被高估了!
其实在1998年3月,美国股市也发生过类似今天的状况,相比过去的五年,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上涨了4倍,创下历史最高纪录,令许多观察家担心股市被高估。因为当时道指股票的平均市盈率为22.5,这意味着投资者的回报(盈利除以价格)仅仅为4.4%,还不如当时长期国债的回报——5.9%。
但当时投资大师巴菲特却对他的股东们说,只要利率保持低位和企业继续盈利,“没有理由认为股票被高估”。巴菲特的声明在投资者听来异常振奋,即使他没有提供相关分析来支持他的说法。
由于过往的战绩,巴菲特很有可能是“正确”的,大家会列举数字和理论来支持他:对于股票被高估的后顾之忧,是基于与股票相关的收益和风险的“误解”,以及对利率和利润水平适度的假设,已无须关注市盈率的水平,尽管它比正常水平高出了两倍。
他们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持有股票比持有债券的回报要高的多,其算法很简单:如果你买入1万美元债券,假设利率为6%,每年将收到600美元;股票的计算相对来说比较复杂:假设一支股票售价为100美元,收益率为2%或每股支付2美元股息,拥有100股的话,总股息为200美元,比债券要低。但两者的最大区别在于,如果股息随着利润而增加,假设每年以5%的速度在增长,30年后每年的红利将超过800美元,比债券收益率要高出三分之一。
然而,由于股票风险巨大,市场上的大量风险导致投资者必然要求以高收益,来补偿持有股票所带来的高风险,因此一定程度的股权溢价是正常的市场现象。但是大量针对不同时期与地区的实证研究表明,股权溢价程度远远超出了标准经济学模型所能解释的范围,这一现象被称之为“股权溢价之谜”。
在一个正常的经济周期中,债券和股票之间是存在着一定规律的,一般来说,债券价格首先见顶然后下行,经过一段时间,股市会紧随其后进行调整。但是在2009年至今的这轮经济复苏中,2011年债券价格见顶后,股市却毫发无损一枝独秀,呈现出美国股市的自然规律正在被打破。
究竟是谁呼风唤雨改变了金融市场的自然规律?答案,是货币宽松!
自2007年以来,全球央行共降息513次,以美国为首的多国央行不仅人为的压低借贷成本,而且推行货币宽松政策释放了天量的资金,于是美国股市向上狂飙,全年上涨接近了30%,标准普尔指数年底超过1800点。可见央行的低利率政策,是推高股市牛气冲天的幕后推手。
结果应验了巴菲特1998年所言,他的“只要利率保持低位(央行所为)和企业继续盈利(靠大量裁员),股市不会被高估”的观点,的确延续了近10年。但是自2007年10月到2009年2月,道指从接近1万4千点狂跌至7062点,几近腰斩跌回12年前!
因此,股市往往并不反映经济的基本面,货币的宽松程度和流向最为关键;股市一旦产生泡沫(股票的估值过高)迟早会被刺破,只不过无人知晓何时会破而已;泡沫越晚破,情况就越糟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