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币:金融未来还是投机泡沫?——《华夏时报》记者专访陈思进
(2013-12-19 04:36:35)
标签:
人民币比特币财经 |
陈思进
《华夏时报》记者马广志
2013年,横空出世的比特币在中国实实在在“火”了一把,价格从其诞生的最初几美分,三年时间里竟然翻了25000倍,一度触及1240美元的历史高点,并首次超越国际金价。这被比特币支持者视为比特币将取代黄金,成为新世代“金本位”标的的重要象征。
但好景不长,在12月5日央行等五部委发布《关于防范比特币风险的通知》,明确指出“比特币不是货币,不能也不应当作为货币流通和使用”后,国内首个接受比特币支付的企业百度,也应声“拒收”。比特币价格随后开始“跳水”,这个众星捧月般的宠儿,一时间成了过街老鼠!
那么,到底什么是比特币?比特币为何会受人追捧?比特币是代表了金融未来,适应互联网时代的未来货币?还是更像是一场类似炒姜、炒蒜般的闹剧,仅是投机泡沫?更重要的是,价格暴涨暴跌,投资者又能从中得到怎样的启示呢?针对这些问题,笔者采访了加拿大皇家银行风险管理资深顾问陈思进。
去中心化的虚拟货币
马广志:到底什么是比特币?
陈思进:2008年11月1日,一个自称“中本聪”的神秘网友发表文章《比特币:一种点对点的现金支付系统》,阐述了对于电子货币的新构想。比特币时代由此拉开序幕。
从技术上来说,比特币完全是一种虚拟的网络货币。它不依靠特定的货币机构发行,更没有得到任何政府或金融机构的信用担保,它通过特定算法大量计算产生,使用遍布整个P2P网络节点的分布式数据库来管理货币的发行、交易和账户余额信息。
马广志:同样都是网络货币,与Q币等常见电子货币相比,比特币有哪些特点?
陈思进:首先,是去中心化。比特币没有发行机构,个人只需安装比特币客户端即可“生产”比特币;相比之下,无论是各国央行发行的通用货币,还是互联网公司发行的虚拟货币,都有一个发行机构。其次,总量固定。比特币发行量固定,总共只有2100万个,消除了滥发导致通货膨胀的可能;相比之下,各国央行发行的货币数量可根据情况调整,理论上没有限制。第三,私密性强。比特币能够最大限度保证个人隐私,交易数据很难被追踪;相比之下,现实中一切货币均有迹可循。
马广志:如何才能获得比特币?
陈思进:比特币的获得方式和玩电子游戏得到的积分类似,可做“矿工”在网上挖矿,也可做“商人”去购买。“挖矿”工具最初是CPU,后来是显卡,现在则是“矿机”,亦即专为“挖矿”而研发的特种计算机。
简单地说,“挖矿”流程是:比特币客户端从互联网接收最新的比特币交易数据,与之前所有的交易数据对比,并打包计算,生成新的“历史总账单”。首先准确完成这一计算,并得到比特币网络认可的人将得到一些比特币作为奖励。目前,每次成功“挖矿”可获得25个比特币的奖励,而去年为50个。按照设计原理,单位产量将继续减少。到2140年,最后一枚比特币被“开采”后,这种电子货币的总供给量将达到2100万个。
马广志:既然是一种虚拟的网络货币,比特币为何会受到那么多人的追捧并痴迷其中?
陈思进:到目前为止,这一模式成功的最大关键就在于进行匿名的虚拟交易。因为用户通常可上网选择承包商、或零售商,用网上的“Online credits”(信用积分)换取所需的商品和服务、甚至房子,而不是通过银行或金融机构来执行交易。
这种信用积分被称作“Tokens”,由用户把商品直接从这个人的手中,交换到另一人的手中。当一笔交易发生时,经加密设计的比特币将自动地通过买方发送到卖方,以确保不被黑客攻击或人为地制造比特币。例如,比特币只能被它的真实拥有者使用,而且仅仅使用一次,支付完成之后原主人即失去对该份额比特币的所有权。
马广志:能否谈谈比特币诞生的金融背景?
陈思进:自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尤其是塞浦路斯银行对储户的离谱行为发生后,人们的无奈和愤怒是显而易见的。就像几年前的黄金一样,比特币因此而越来越受到追捧。比特币的发明者期望这一货币能替代美元和欧元成为全球货币,同时希望彻底改革金融界。
比特币随时会崩盘
马广志:那你认为投资比特币是一笔好生意吗?
陈思进:24小时交易,支持几乎所有主流币种,不设涨跌幅限制,整体规模小、操作难度低,比特币的这种特点对于投资者而言无疑是短线操作的好机会。
但必须要说明的是,目前拥有比特币的人数仅有数十万人,和10亿互联网的用户基数相比,其增长空间很大,这也是目前大部分比特币持有者信心很强的重要原因。但是,如果比特币用户数量减少,其价值就很有可能下跌,甚至可能一文不值。
马广志:因此有人说,其实比特币本质上就和“庞氏骗局”一样,它不是为了设计成实用货币,而是被设计来让早期进入者发家致富。
陈思进:实际上,比特币就是个二进制数字文件,虽然“挖”出比特币需要耗费包括电费和升级电脑在内的一定成本,但它实际上没有内在价值,因为比特币的价值只有在交易者找到买家的时候才能实现。
因此,如果套用“庞氏骗局”的五个特征来检核比特币,我们能够发现确实一一对应:低风险、高回报的反投资规律;拆东墙、补西墙的资金腾挪回补特征;投资诀窍的不可知和不可复制性;投资的反周期性特征;投资者结构的金字塔特征。“庞氏骗局”命中注定的结果是最后一批进入的人承担泡沫坍塌的全部后果,但是在跑破坍塌之前,谁也不愿承认自己就是最后一批,就像击鼓传花的游戏一样,只有当鼓声停下来,才会有一张笑脸转瞬变成哭脸。
马广志:这是否也是央行予以干预的原因?
陈思进:比特币是一种基于全新算法的虚拟货币,其设计初衷就是对抗现有的货币体系。它完全的去中心化,没有中央银行进行干涉。但换句话说,当比特币的“金融体系“出现崩溃的时候,不会有人出来救市。在Mt.Gox交易平台,就在比特币攀上900美元顶点后的数小时内,兑换价格迅速跌至600美元。
所以,从人民银行的角度,央行不可能会承认比特币的合法性。虽然央行也承认,比特币交易作为一种互联网上的买卖行为,普通民众拥有参与的自由,但是这个态度和美国官方的态度是一致的:比特币仍然是一个没有担保的、风险与价值并存的不稳定产物。
马广志:你的意思是说:比特币只是一种投机泡沫,随时都有崩盘的可能?
陈思进:在我看来,“挖矿”挖出来的比特币数量的逐年递减以及总量有限的事实意味着它很有可能走到金融崩溃的反面:通货紧缩。毕竟,比特币只是一项无中生有的“发明”。大额交易毫无实际用途,除了炒作的人以外,只有网上做非法交易的才有理由使用它。
保罗‧萨缪尔森曾经说过,货币是一种“社会发明”,无法超然于社会之外存在,而比特币试图把货币的价值从它所服务的社会中抽离。试图寻找一种“不为人类弱点所左右、纯粹的货币基准”只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梦想。
金融市场总是你方唱罢我登场,总是不断有新的东西出来。比特币是否只是一场游戏而产生的泡沫,还是一种新兴的能使目前金融体系发生彻底变革的“东西”?还需要试目以待。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把一个容易被操纵的、本身没有价值的货币当做财产,实在是太冒险了,或者说,比特币随时会崩盘,投机比特币还是千万小心的好!
2013年12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