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新规前世今生印象欧美市场完结篇财经 |
文/陈思进
“奢侈品”这几个字,无论在报纸、杂志、电视、广播,或是在网络上,似乎已被过度使用了。尽管世界经济如此不景气,人们追求奢侈品的热情依然不减。尤其在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这些新兴市场。
这一现象,使经济学家和时尚设计师都无法理解,他们苦苦思索着这样的问题:奢侈品究竟是什么?
曾几何时,购买奢侈品是一种感觉良好的奢侈体验。消费者打扮入时地走进高端精品店,享受着商店提供的香槟,心情愉悦地咨询售货小姐或先生,走出精品店时,品牌购物袋里是仔细包裹起来的商品。他们觉得非常自豪,在大把花钱的同时,当之无愧地享受着贵宾待遇。然而现在许多奢侈品牌试图复制低廉商品的经营之道,节约成本开设“Outlet”商店,互联网又使人们可以在家轻松购物,消费者根本没必要精心打扮再进商店。如此一来,消费者的购买体验渐渐转化,变成了只知道消费自己喜欢的产品,并放弃历史悠久的奢侈品购买体验。
当下的奢侈品消费市场,已形成两个完全不同类型的消费群:一个在“金砖四国”的新兴市场,在那里品牌标志是关键,伴随着铺天盖地的广告和宫殿般的零售门店,新富阶层发现了炫耀财富的方式,他们渴望表现与众不同的生活状态。
中国2010年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市场(仅次于日本)。据世界奢侈品协会估算,2008年奢侈品在中国的消费总金额为86亿美元,占全球奢侈品销售额的25%,至2009年年底增加到94亿美元,占世界奢侈品市场的27.5%。如果按这样的增长速度,到了2014年可能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大的奢侈品消费国。
而与此同时,另一个成熟的奢侈品消费市场,比如美国和欧洲,奢侈品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但消费者并不向往成为某个品牌俱乐部的成员,这回归了人们为何要购买“奢侈品”的初衷:他们想要个性的、独特的东西。比如中国的手工制品篾盒、篾篓、篾罐子等,因其外形美观、质地坚韧、工艺精湛、风格独特,虽是饰品,却轻便实用,深得旧时上海人的青睐,故而源源不断地进入上海寻常百姓家。现在欧美的奢侈品消费者,寻找的就是类似篾制饰品那样的奢侈品,独特且具有个性。假如一件作品上能标有制作者的名字,或购买者本身也参与了制作过程,便具有了特定的意义,这个作品就是一件奢侈品了,只不过并非奢侈品牌而已。其实这时品牌的名称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件产品非同寻常。
另一种是无品牌的奢侈品。摩洛哥北部古城丹吉尔的一家香水商店马迪尼(Madini),这里的调香师会根据您的品位,调制出符合您个性的香水。从个人收藏这个意义上来说,那才是名副其实的“奢侈品”。
当下,老练的消费者无不希望得到这样的消费体验,他们购买的奢侈品体现的是他们自己,而不是设计师。这就是为什么奢侈品牌越来越多地被分为两类:一类被输送到新兴市场,另一类则提供给成熟的欧美市场。
其实,中国不乏成熟、老练、富有个性的消费者,如舞蹈家杨丽萍女士,她的发型、她的指甲、她的妆容、她的服饰、她的帽子……每一样都体现着她的个性,相信她身上的每一件服饰背后,都有一个故事。因此她每次进入公众视线,无不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些服饰只属于杨丽萍。虽然非奢侈品牌,但却是奢侈品。
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新兴市场也将成为成熟的市场,不过到那时,奢侈品生意的游戏又将划出新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