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和美国经济走出9-11阴霾了吗

标签:
经济系金融行业崔芳时财经新闻比什杂谈 |
12年,在中国人传统里为一轮回,意义深重。对于纽约人来说,“9-11” 仍是不敢和不愿触碰的记忆。美国经济在12年之后是否走出“9.11”阴霾?多数人的答案仍是否定。12年了,美国不再繁荣、安全、令人神往。

2001年,9月11日早晨,崔芳刚走进纽约上城的哥伦比亚大学新闻系教学楼,两个打扫卫生的工人对着她惊恐地喊到:世贸大楼被炸了!崔芳完全没有晃过神来,表情木纳。才来美国不到两个月的一个就读新闻系的中国女孩就这样赶上了美国历史上最重大的突发新闻。
跟崔芳一样,“9-11”发生时,美珍也才落脚纽约,入读当地的高中。直到被领回家,她仍然像是一个不知情的“外来旁观者”,看着电视每个台都在重复播放着世贸大楼被炸的画面,心里还在想,这是什么好莱坞电影,怎么每个台都在播。
对于他们来说, 曼哈顿下城世界末日般的景象难以想象,但从世贸北塔80层死里逃生的陈思进却终身难忘。第一架飞机撞入的楼层与陈思进办公楼层仅隔10层,离大火燃烧的85层更只差5层。他最终幸运地在大楼未倒塌前撤离。
当时在曼哈中城顿摩根大通上班的盛溢接到太太电话后跟同事在会议室看着CNN的直播画面。10点半后,大楼开始坍塌,每个人都开始抹泪,有的人忍不住哭泣。那天搭乘火车回家时,盛溢发现很多穿着西装的人被白色尘埃从头到脚覆盖,脸也惨白。盛溢回忆,“晚上回家看着电视心想,那些从大楼跳下来的人是多么的绝望。我紧紧搂住还小的儿子,不让他看电视。心想,还好我们一家都安全。”
几乎每一个回忆的人都记得,那天早上秋高气爽,天气格外的好,也几乎都会说,那天下午街上人都很静,大家都不说话。
1995年来到纽约的四川厨师曾师傅对“9-11”感触颇深。90年代中期,像曾师傅一样靠着一技之长来到美国的中国人只有一个目的:赚钱。“那时候觉得美国好赚钱,赚够了就可以回国享福,”曾师傅感慨,“自从布什一上台,加上‘9-11’这样的重击,好像噩梦就开始了。现在哪还有人说来美国是为了赚钱,哪有那么好赚了。”
虽然不是金融专业毕业生,“9-11”后的一年毕业的崔芳也感受到了在纽约就业的压力。而“9-11”对盛溢的直接影响则是失去了华尔街金融管理者的工作,开始去学校教书。。盛溢感慨,“裁员在意料之中,人在比什么都好。我离开华尔街的时候给每个同事一个拥抱, 嘱咐他们多保重。”
根据纽约联储数据显示,“9-11”之后的8个月,全纽约市裁员10万,相当于3%的全市劳动力。而那年8月全美的就业率仍在4.9%的良好水平。
“我们来的时候,是美国最好的时光,各行各业都是繁荣景象。从‘9-11’开始,日子就越来越不好过。感觉好日子一去不复返了。”曾师傅说。
12年过去了,美国人和美国经济走出了“9-11”阴霾吗?当笔者将这个问题抛给崔芳时,她回答,“9-11”对美国人的伤害一直都会有。至于美国经济,“9-11”之后你能说出一条令人欢欣鼓舞、信心大振的财经新闻吗?
的确, 在“9-11”之后,美国财经新闻头条哀歌不断:房产泡沫、股市大跌、次贷危机、财政悬崖……
或许有些人说,美国经济在复苏。如今已是新闻报道者的崔芳会告诉你,“美国经济数据好了,但我认为美国经济实质上还没有好。”
每年9月11日前后,曼哈顿上空直升飞机盘旋,警戒增加、警车警报声增密、地铁站内警卫人手增多。曼哈顿提高警惕甚至让这里的人莫名地紧张起来。这种对安全信心的缺失与美国人对经济复苏的信心不足堪称一致。
12年后,在8月份的美国失业率终于跌到4年半最低水平时,除了政客可以拿此邀功,鲜有人欢欣鼓舞。这个7.3%失业率的背后是30多万的美国人放弃寻找工作。成年美国人求职比例降到63.2%,这是自1978年8月以来的最低水平。
已在加拿大定居、仍然从事金融行业工作的陈思进则直言,美国经济虽仍是全球主要经济体中状况最好的,但顶多也就是一群瞎子里的独眼龙。他认为,“量化宽松一轮又一轮的输血,意味着美国经济这个病人还在治疗。而更恐怖地是,一旦停止输血,这位病人则可能生死未卜。”
盛溢说,“以胜者自居的美国看起来很强大却如此脆弱。如今美国打了两场战争,国力消耗巨大,经济复苏仍然乏力。同时安全感也越来越少,以反恐之名,美国人也在放弃自由权利。只要这些都存在,生活就还在‘9-11’的阴霾中。”
12年一轮回, 每年这个时候世贸原址都会亮起两束蓝光以示纪念。夜幕降临后,远处观看,两束光直冲黑夜。这光似乎跟美国现状一样,强大而又脆弱。
(注:文中的美珍为化名。)
(本文作者介绍:供职于新浪财经纽约站,“一周美股”主持人、制作人。美国纽约市立大学传媒文化系、经济系毕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