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陈思进金融心机雪城小玲职场美食 |
卡布奇诺(Cappuccino),它名字的浪漫远胜于咖啡本身的味道,尤其用Whipped
Cream雕琢出来的艺术画像,应该是用来欣赏的,而不该被我大口大口地吸进嘴里。
与艺术如影随形的咖啡文化
文/陈思进
中国人到北美生活,不管你愿意不愿意,很自然地会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特别是我这个从“十里洋场”走出去的穷学生,初到美国的时候,还非常急切地想融入主流社会,像海绵吸水那样,近乎疯狂地吸收着这块土地上的点点滴滴,比如这里的咖啡文化。
而论起咖啡文化,《每日邮报》作家菲利浦诺兰曾经感叹,爱尔兰咖啡文化的流行与传播,主要得归功于美国的电视节目,比如大家熟悉的电视连续剧“老友记”(Friends)。我们看到“老友记”的一大半场景,全都取自于咖啡馆;在“老友记”里,观众还能看见“老友们在曼哈顿的中央公园,经常是人手一杯咖啡”,他们忽而欢欢喜喜相和会,忽而悲悲戚戚闲争气,其生活方式充分折射出咖啡文化。
不过环绕着咖啡、以及咖啡馆的文化的形成,却要追溯到十六世纪的土耳其。那时咖啡馆是传统的社交场所,也是艺术与知性的集散地。例如巴黎的Les
Deux
Magots(现今的热门旅游景点),就曾经是知识分子冉保罗萨特和西蒙波娃经常出没的地方。现今咖啡馆的特征,像开麦之夜(open mic
night)那种慢步调的餐点服务,无论是雅致的环境,还是社交集聚的特点,无不缘于早期的咖啡馆。而随着岁月的流逝和文化的沉淀,逐渐形成了当今咖啡文化的概念。
在纽约生活的时候,我就非常喜欢逛SOHO,因为那里有着传统“咖啡文化”的踪迹。SOHO在曼哈顿下城和百老汇街的交界处,以Houston
Street为界限,Houston Street以南朝西叫SOHO(取South和Houston的前两个字母组成SOHO ),向北靠东就被称作NOHO了(取North和Houston的前两个字母组成NOHO)。
在SOHO有很多画廊和艺术家工作室,当然就聚集了众多的画家和艺术家,因此咖啡馆也特别多。那一带除了星巴克等连锁咖啡店,大多是意大利式咖啡馆。每当我走过街角,或望向路口对面的转角,便能看见咖啡馆,还未推门而进呢,咖啡的溢香便扑鼻而来,弥漫在店门的走道上。
我喜欢意式咖啡,这跟我喜欢奶油不无关系。像拿铁咖啡又称“欧蕾咖啡”,是从意大利文“Caffè
latte”的音译而来,由一份浓缩咖啡加上两份以上的热牛奶。再比如玛奇哈朵(Macchiato),意大利文的原意是“被牛奶弄脏的咖啡”,在浓缩咖啡上加适量的蒸汽打发奶泡,制作的过程香气宜人。
在司布林街的街角,就有一家意式咖啡屋。走进小小的咖啡屋,店堂里那看似随意的摆设,其实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无不渗透着SOHO那独特的艺术特征。感觉屋子里的角角落落旮旮旯旯,都散发着SOHO的气息。木板的小圆桌,木板的椅子,四面的墙也是用木板镶嵌的,墙上挂满了欧洲小镇和乡村的风景画,其中一幅是梵高的《夜晚露台咖啡馆》;柜台左右两旁的高低木桶里,则堆满了各种咖啡用品……
我留意到墙上的目录,一年四季变换着各种咖啡的风味。通常冬天喝Crème Brulee最感温暖,春天点Pecan
Torte会增添好心情,夏天一杯Blueberry Crème
感觉沁人心脾……除了这些特色咖啡以外,店里还供应各种各样的咖啡调味剂,如巧克力、薄荷、丁香、柠檬汁、香草奶油和奶精等。
而我本人无论走进哪家咖啡馆,所点的咖啡总是卡布奇诺(Cappuccino),它名字的浪漫远胜于咖啡本身的味道,尤其用Whipped
Cream雕琢出来的艺术画像,应该是用来欣赏的,而不该被我大口大口地吸进嘴里。
其实,各民族的人喝咖啡的口味不尽相同,而美国又是全世界各个族裔汇聚一堂的国家,所以9月29日是美国的“全国咖啡日”。
一旦一种东西成了文化,商机就来了。如前面提到在纽约SOHO有很多画廊和艺术家工作室,当然就聚集了众多的画家和艺术家,因此,咖啡馆也就如影随形……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