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软饮料的甜蜜“陷阱”——饮食男女中的金融(一)

(2013-04-11 18:34:18)
标签:

陈思进

金融

商战

心机

雪城小玲

文/陈思进

 

最近几年我回国频繁,每年至少一次。国内的变化与我20多年前出国时相比,高速公路、地铁、桥梁、动车、高铁、高楼大厦、以及城市风貌,完全是别有一番天地了,就连商场里的商品与20年前相比较,也有目不暇接的感觉,单单汽水类(Soft drink)的品牌就有几十种之多。

我仔细观察了一下,除了出国前我所知道的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外,现在又多了汇源、酷儿、醒目、露露、七喜、椰树、澳的利、佳得乐、康师傅……而且很便宜。不禁感慨万千!

想想20年前,国内一般工薪阶层的月薪就只有四、五十块人民币,而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一瓶要6块钱,那可是超高档的消费。那时家里有冰箱的上海人总会备上一、两瓶可口可乐,自己当然是舍不得喝的,口渴了有自制的酸梅汤或凉茶,经济条件允许的人家,顶多也就消费2毛钱一小瓶的国产橘子汽水。只有当客人来串门时,才会从冰箱里拿出可乐倒上一杯给客人,显示主人待客的派头。那个时候有谁会就着可乐当凉开水喝?

而九十年代初,红葡萄酒和白葡萄酒还远未像现在这么流行,更别说什么拉菲酒啦,可能连听都没有听说过。因此,当我20年前刚到美国时,发现这里的超市与国内瓶装大小相同的可口可乐,居然只要九毛九美分,比瓶装矿泉水还便宜。以美国当时最低的法定薪水一小时5美元来计算(大多数留学生打工的时薪),打一小时工可以买5大瓶可乐,简直是太便宜了。美元定价权在此已经非常清楚了,美国超市1美元的可乐,在中国就得6元人民币。

所以每到寒、暑假,我们这些崇尚“洋气”的留学生,在学生开派对的频繁时节,相对于至少10美元一瓶的红、白葡萄酒,可口可乐最便宜,俨然成了聚会中的主打饮料,大家无不喝个彻底痛快,因为大多数留学生得自己攒学费。

而我就更“幸运”了,在快餐店打工的时候由于中午客人多,前台共四个人进行流水操作:由一个人先接单子,第二个人根据单子给客人盛饭菜,然后再装饮料给客人,最后让客人结账走人。我就是那四个程序中专门装饮料的那一位。当客人站在我面前时,我先亲切地问一声:Anything to drink?大多数的客人会选择可口可乐,其次是Diet Coke,再是百事可乐(Pepsi Coke),喜欢雪碧(Sprite)的客人最少。

当中午最高峰的午餐时间一过,我除了为闲散的客人装饮料,大多数时候都是和老板、同事天南地北的闲聊,还可以打开饮料龙头,把各种各样饮料随意喝个够,用“近水楼台先得月”来形容,是再确切不过了。

在同学的聚会上大家谈起打工经历,有些同学就特别羡慕我,说我不但工作轻松,喝饮料不花钱不说,而且工资还不低。当时我也庆幸自己够“幸运”。殊不知,我后来为此而付出的代价。

毕业进公司之后,有了医疗保险的第一件事,就是对身体进行全面检查,可说是从头到脚。结果牙医告诉我,我有七颗蛀牙,这个结果吓了我一大跳。我又不吸烟,也很注重口腔卫生,怎么可能?问诊下来,牙医断定我喝了太多的碳酸饮料。于是我忍痛割爱,就此戒除了喝软饮料的习惯。
   从此以后软饮料广告的狂轰滥炸,对我而言都不会再起任何作用。

最后我送进牙医腰包的钞票,几倍于当初在软饮料上省下的钱,真正正正为美国财政做出了巨大贡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