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冰清:海外写作是孤寂的 

(2013-03-17 07:40:37)
标签:

根本

鲁楠

母语

并非如此

陈思进

    冰清,美食作家,出生于北京的一个理工世家,现旅居美国。本科专业为生物化学,在美国获食品营养硕士学位,硅谷生物公司研究人员。2005年开始从事美食写作,为多家杂志报纸写美食专栏和科普约稿,喜欢美食与影视。 2011年8月,出版了个人专辑《美味人生》。该书在第18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亮相后,被中国现代文学馆收藏。由陈思进策划,冰清撰写的《粮食》(暂名)将于今年7、8月出版。

《新华书目报》,2012年6月15日
  □本报记者 鲁楠
 
  冰清出生在一个理工世家,祖父是一位著名的钢铁工程师,父亲是清华教授。在清华园这样理工气氛很浓的地方,她本该对文学艺术没有那么强烈的兴趣,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冰清读初一那年,她所在的学校就进行了语文教改试点。冰清和她的同学们要用一年的时间学完中学6年的语文课程,还要和应届学生一起参加当年的中考和高考。冰清回忆道:“我们是从说文解字开始,学习汉字的演化过程,通过偏旁部首学习汉字的构成。当时,我们还要求每天写日记,每星期写一篇散文。大概就是那时候起,我受到了良好的文学训练,开始对写作感兴趣了,老师也有几次在班上表扬了我的作文,我觉得很受鼓舞。我们还分成几个小组,办墙报,报纸上的文章都是我们自己写的,一笔一划抄到宣纸上,还画了题图,贴到墙上。每隔一段时间就出一期,我们又当记者,又当编辑,办报过程中,学到了不少东西。”
  初二那年,冰清的父亲又调回清华总校了。她也来到偏重理科的清华附中读书,文学梦也就此告一段落。上清华附中的第一天,冰清被任命为语文课代表。冰清的文科成绩在班上很突出,参加过很多征文比赛,还得过不少奖项,她的文章也经常被老师当作范文印出来给大家看。当时,她在班上有个好朋友,就是后来著名的剧本翻译家吴朱红。她们经常在一起讨论文学作品,交流写作心得。两个姑娘都热爱文学艺术,曾经相约一起报考戏剧学院或电影学院。可是她们的父母都是清华老师,自然是坚决反对她们的想法。
  高考前夕,语文老师找到冰清,说要保送她去北大中文系,但她的家人都不同意,觉得学中文将来没什么前途,还是学理科更好。冰清只好选了理科中自己最喜欢的生化。后来出于对美食的热爱以及自己的一些专业基础,她顺利地申请到美国大学的全额奖学金。
  出国之前,冰清就很喜欢做饭。父亲是位烹饪高手,冰清小时候就和父亲学会不少手艺。来到美国之后,很快在研究生院出了名。很多外国同学办party时都请她去帮忙,她也从同学那里学到了很多其他国家的美食文化知识。后来,她抽空写过一些文章,发表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上。
  毕业之后,冰清到加利福尼亚州工作,中国人多了,华人媒体也多了。因为工作忙,冰清没有继续写作,只是参加过几回征文比赛,竟然都得了第一名。后来有了孩子,更忙了,冰清再也没有继续写作。孩子1岁的时候,被送到国内婆婆家呆了半年。那时候,她觉得很失落,就试着写点东西。看到《星岛日报》上的食谱文章,她觉得自己也能写,就投了一篇《冬菜包子》过去。出乎意料的是,编辑很喜欢,说要给她开专栏,要她每星期发一篇。就这样,她开始了专栏写作,越写越出名,不断有编辑来向她约稿,开专栏。她边工作边写作,发表了几百篇文章。吉林出版集团和科发出版集团有个项目,出一套
海外作家文库,冰清也是被选中的作家之一。
  2011年 8月,冰清出版了个人专辑《美味人生》。书中收录了她从2005年开始专栏写作以来所写的几十篇美食散文作品,按照文章特色分了5个专辑。除了精彩的文字,文章后面还附了菜谱并配有照片。
  十几岁就开始在报上发表文章,但是写到现在才小有名气。写作对冰清来说,属于大器晚成,这源于她对梦想的坚持。“一个人不能放弃梦想,但是也不能痴迷梦想,要在梦想和现实中做好平衡。不能为了理想,不顾现实,不食人间烟火。”冰清说 ,“我自己的写作之路也是曲曲折折,但是只要坚持下去就会有收获。不要相信‘出名要趁早’这样害人的话,人生永远不嫌晚。”
  谈到美国的写作和阅读环境与国内的不同,冰清说:“在国外很难靠写作为生,语言环境也不是母语。写了东西也没地方发表,国外的华文媒体都捉襟见肘,几乎付不出稿费。大家写作都是为了心中的梦想,为了自己的爱好,没有功利,所以动机都很单纯,写出的东西比较真实。国内的发表渠道要好很多,人数也很多。海外写作是非常孤独寂寞的,周围的人也不太理解,因为在海外,写作这件事真的是吃力不讨好,没名又没利的,还要花去很多时间和精力,没有特别的热爱根本坚持不下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