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洛克菲勒摩根美元陈思进财经 |
虽然古今中外无数富有家族确实如此,财富传到第三代便所剩无几了。然而,“富不过三代”的魔咒对洛克菲勒家族却失去了魔力,其家族财富至今屹立世界最富之列。据福布斯2008年2月公布的数据,洛克菲勒家族的财产净值为6634亿美元(按2007年的美元价值计),依然是美国最富有的家族,除了拥有许多大公司和大银行的股份外,还拥有着世界上最有价值的商业和住宅物业。
为家族打下江山的老洛克菲勒,信仰是他一生的指南,也是他成功的力量来源。正如他所言:“上帝给了我金钱,我并不因此而愧疚。”
老洛克菲勒从小为自己定下两大人生目标:赚100万,活100岁。为了实现第二个人生目标,他一生过着节制的生活,不饮酒、不吸烟。这种与生俱来的节俭本性,离不开他母亲的教诲:“Willful waste makes woeful want”(任意挥霍,前景堪忧)。不过很遗憾,他在97岁高龄时离开了人世。
但他实现了第一个愿望,在他74岁时,财富累积达3183亿美元(按2007年的美元价值计),远远超越了几百个100万。而从他拿到第一张支票起,便往教会捐献10%的薪金。随着他的个人财富不断增加,他捐赠给教会的钱也随之增加。洛克菲勒最主要的慈善事业之一,是“劳拉·洛克菲勒纪念基金会”,它创建于1918年,主旨在于社会研究工作,他一生捐赠给这一基金约五亿五千万美元。
他花了近40年的时间,经营着他的慈善事业,范围从教育、科研、医疗卫生系统化,到基础科学和艺术。比如他创建了洛克菲勒大学、芝加哥大学及其属下的威廉雷尼学院(使威廉雷尼学院从一个小小的浸信会学院,到1900年成为世界级的学院),以及许多教会属下的学院机构。特别是创立于1901年的洛克菲勒大学医学院,根除了长期困扰美国南部农村地区的钩虫病,并有23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为此,有一位传记作家评论说,洛克菲勒改变了慈善事业的结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写到此,又想起中国还有一句俗语,叫“有其父必有其子”,洛克菲勒的言行也影响了他唯一的儿子——小洛克菲勒的一生。
小洛克菲勒这个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富二代,从小就读于父亲为他创建的学校。在学校他参加了两大俱乐部,说起他有别于其他富家子弟的地方,就是传承了他父亲“用好每一分钱”的本领,也因此而盛名远扬。
小洛克菲勒大学毕业后,加入了他父亲的标准石油公司,担任标准石油公司的董事,之后又成为JP摩根美国钢铁公司的董事,更拥有着科罗拉多煤矿燃料公司40%的股份。他最漂亮的手笔,是大萧条期间在曼哈顿最好的地理位置,开发了由14幢建筑连成一体的洛克菲勒中心,是纽约的地标之一,他也因此成为纽约市最大的房地产持有人之一。
论起做慈善,小洛克菲勒一点也不比他父亲逊色。他一生捐赠了五亿三千七百万美元给无数的教育基金组织,还创立了戴维森基金,并在他父亲创建的洛克菲勒基金会担任总裁,进一步扩大了该基金的捐赠范围,还早在1900年创立了癌症研究中心,十年后成为了世界著名的斯隆-凯特林纪念癌症中心。
小洛克菲勒购置了大量的地产,慈善事业当然也离不开地产。如今屹立于曼哈顿东河的联合国大厦,就是经由小洛克菲勒的儿子奈尔森通过谈判,以8.5万美元购置了地皮,捐赠给市政府后建造而成。而曼哈顿53街的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位于第5大道和第6大道之间,是由小洛克菲勒和他妻子共同捐献建造的,里面收集了世界最有影响力的当代艺术作品,包括建筑设计、绘图、绘画、雕塑、摄影、版画,以及书籍、电影、纸媒和电子媒体的插图,共计有15万件个人作品,2万多部电影,收藏有梵高的《星夜》、亨利·卢梭的《睡着的吉卜赛姑娘》和《梦》、萨尔瓦多·达利的《永恒的记忆》等向公众开放。
有一位作家说:“一个人的欲望如果只是追求金钱或权势,他便永不能获得满足,而不满足便不能快乐。”那么对已经富可敌国的小洛克菲勒来说,如果没了追求,他的人生也就没有了意义。小洛克菲勒不但守住了父辈的家业,还因为做慈善,得到美国国家科学院授予的“公共福利奖章”,那是学院授予的最负盛名的荣誉。
洛克菲勒的财富顺利传到了第二代,到第三代又将是怎样的情形呢?请看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