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欧美人住房消费观:或租或买只是生活方式不同而已

(2011-09-14 18:36:40)
标签:

租房

美国经济

房地产新闻

房地产泡沫

洛克菲勒

陈思进

房产

文/陈思进

最近不断有抓人眼球的房地产新闻传出,“多伦多一套公寓卖出2400万天价,买家为中国人”、“温哥华一栋豪宅以4800万卖出,买家疑似中国人”,而最令人“兴奋”的一则新闻是“价值1.25亿美元的世界最贵豪宅瞄准了中国买家”。目前,这一座落在洛杉矶的豪宅登上了《名利场》杂志,被许多欧美主要媒体相继转载,均称赞它具有凡尔赛宫殿的风格,内部陈设尤其奢华,收藏了诸多法国十八世纪古董和名画,“在夜色降临时,不必开灯,只要点上蜡烛,便会带你回到十八世纪的法国”,被誉为太平洋岸边的“小凡尔赛宫”。

如此奢华优雅的豪宅风格,源于萨伯斯坦先生雇用了全球最优秀的艺术史专家和买手为他打理一切。这座豪宅的主要设计者、巴黎古董家具商、艺术史专家莫杰,将东方的家具艺术品与法国十八世纪的家具结合得非常完美。这座宫殿式建筑曾为美国媒体大亨萨伯斯坦所有,沙龙客厅是家人常常聚集的地方。新闻中没有提及这位媒体大亨为何要卖出豪宅,而科威国际不动产公司称中国有许多富有的潜在买家。

这一则新闻不禁使我产生了时空变幻之感,就好似回到了二十多年前,那时美国经济不景气,大量豪宅被抛售,而那时的日本正“如日中天”,由于日币猛涨,房低产业更是飞涨。据说位于东京的日本皇宫所占的那块地,其价值与美国整个加州相当;如果把东京的房子全部卖掉,可以买下整个美国。腰包一鼓,日本人的感觉顿时飘了起来,走路都像螃蟹似的,他们带着大把的钞票来美国大肆扫货,就好似对当年打败他们的美国复仇一般。

就说纽约的地标建筑洛克菲勒中心,当年被日本人花费巨资购买下了,美国民众得知后涕泪交加,悲愤难忍。然而,随着 90 年代初美国房地产泡沫被挤爆,美国经济进入衰退,日资来不及抽身,在美资产大幅缩水,洛克菲勒中心重新回到了美国人的手上,在这一买一卖之间,日本人亏损了5千多万美金。

当然,这里并不是劝说富豪不要买豪宅,而是想要说明无论是购买豪宅也好,还是普通公寓,在欧美其实不过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富豪钱多得花也花不完,享受一下豪宅生活无可厚非,但是指望投下巨资海外购房增值,那就要三思而行了。

然而,多数中国人都以为买房是积累财富的最佳方式和手段,即能自住又能增值,总觉得租房亏大了,付出去的全是真金白银,好似在为他人做嫁衣。而事实上,买房自住完全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是极其奢侈的消费,至少在欧美就是如此。

首先,在欧美住房拥有者每年必须缴付房产税,税率一般是房价的1%到3%,且视地段之优劣税率最高可达6%,除此之外还需支付地税和物业管理费。

不信的话就请看购买一栋独立洋房30年还清贷款的消费成本:

假设2007年一栋独立洋房的市值为: $290,000
首付款为20% $58,000
本金 $232,000
利息按6.41%计=$291,000(税后) $195,000地产税、保险费($6,000/年)  $180,000
保养费($300/月) $108,000
30年的屋顶维修费和装修费 $300,000
成本: $1,073,000

从上面的计算可以看出,买一栋价值30万美元的独立洋房,居住30年的成本超过100万美元(而公寓大楼,由于管理费成本将更高)。从投资的角度来说,即便30年后房价涨至100万,也并未带来投资回报。

其实,在欧美,房子是属于和汽车一样的消费品,并不是什么投资品,房价是进入CPI加以计算的。所以,一旦房价高涨,CPI超过5%的话,便属于恶性通胀,政府就非得出重手。比如里根时代,美国一度恶性通胀,里根政府便连续加息,一直加到18%,硬生生地控制住了通货膨胀。同时,因为借贷成本太高,房价应声回落。

因此,在欧美多数国家,多少年来租房者和拥有住房的比例一半一半,大城市的租房比例则更高,像德国,就有高达57%以上的人一辈子租房而住,特别在大城市,租房者比例更高,如纽约曼哈顿,更有超过85%的居民一辈子租房而居住。即使在地广人稀的美国其他地方,在次贷危机爆发之前,拥有房子的屋主破了历史最高纪录,可依然有超过33%的人租房而住。在欧美,租房而居,还是买房自住,对大众来说只不过是不同的生活方式选择而已。无论在理财上,以及其他方面,并无优劣之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