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没有“固若金汤”的金融模型

(2011-08-01 02:27:59)
标签:

陈思进

房产

金融产品

模型

财经

试图控制风险的模型(中)——华尔街的猫腻儿(七)

文/陈思进

天津日报集团《新金融周刊》,2011年8月1日

  衍生证券是零和游戏,那么是否拥有了固若金汤的模型,在这场零和游戏中就能永远稳操胜券,在场上狠狠地击败对手,逼迫他们黯然离场而去呢?

  在这里必须告诉大家,美好的愿望终归只是愿望而已,没有一个模型能担保你避免风险赚大 钱。不管哪一种模型,即便这个模型设计得天衣无缝,它总会有一个死穴。比如说蒙特卡罗模型吧,它是假定你所用的那些数据,必须是真正任意地选择的,可电脑 程序产生的数据其实并非随意,而是模拟出来的;无论你将电脑程序编到如何极致,其产生出来的数据和现实总有差异,哪怕相差得微乎其微。

  俗话说“成功取决于细节”,事情往往就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举个例子来说,假如 IBM目前的股价在100美元上下,如果你买IBM的“买进”,每一股该付多少钱呢?定价高了对买“买进”的人不公平,而定价低了,卖“买进”的人又不乐 意了。这可怎么办?这时华尔街开始风靡布莱克-舒尔斯模型了。这个模型就是解决这一金融难题,是专为期权等金融衍生工具定价位的。

  布莱克-舒尔斯模型的最初基本概念,是1973由斯坦福大学的舒尔斯先生(Myron Scholes)提出的。1977年舒尔斯先生在原有模型的基础上,又与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布莱克先生(Fischer Black)共同合作,发明了布莱克-舒尔斯模型,不久便渐渐地被华尔街采用。不过这个模型直到90年代才真正“火”起来。在实际运用时,由于外界环境的 不断变化,模型里的各种参数也随之不断地被修正,于是形成了一个个不尽相同的版本,后来麻省理工的教授默顿(Robert C. Merton)也参与了这个模型的修改。

  这个模型在应用前有六个假设:1。其特定股票(Underlying Stock)是可以卖短的;2。不存在套利的机会;3。这种股票能在市场上连续交易;4。能有机会借贷现金,股票的交易费和税费支出都不计;5。这种股票 能被完整分割(如百分之一股);6。其利息没有风险等等。

  即使满足了上述提到的所有六个条件(事实上也不可能),而方程式里有一个参数叫σ,这 个符号是特定股票在特定阶段的上下浮动率(Volatility )。在布莱克-舒尔斯的模型方程式里,这个参数最为重要,它等于预示着这支股票的未来走向。而我们都知道,“人不可能再次踏入同一条河中”,时过境迁,以 过去的数据预示未来最多只是个权宜之计。在投机市场中不存在百战百胜的法宝,任何分析方法与操作系统都有缺陷与误区。不由得你不信,所谓华尔街“四大天 王”(LTCM、量子基金、老虎基金和欧米伽基金)的陆续跌下马,就是最好的明证,其中LTCM的陷落特别令人震惊。

  LTCM (Long-Term Capital Management长期资本管理)成立于1994年,它的掌门人梅里韦瑟(John Meriwether),在华尔街被誉为“点石成金”的债券套利之父。他召集了布莱克-舒尔斯模型的三位发明者中的其中两位:舒尔茨和默顿,连同华尔街一 批证券交易的精英加盟,组成了华尔街的“梦幻组合”。特别引人瞩目的地方就在于布莱克-舒尔斯模型获得了1997年诺贝尔奖,由于布莱克1995年已去世,结果由舒尔茨和默顿上台领了奖。

  如此之牛的“梦幻组合”,就犹如永不沉没的泰坦尼克,布莱克-舒尔斯模型在当时号称刀 枪不入,固若金汤,简直神勇无比。他们在设计好了数学模型之后,根本不用每天去公司打理业务,相反,他们天天打高尔夫球,去海滩度假,任由电脑帮他们操作 运行。开始的三年,LTCM的业绩果然不出所料地辉煌骄人。在1994年公司成立之初,资产的净值为12.5亿美元,到了1997年末上升为48亿美元, 净增长2.84倍。那几年投资他们的基金,平均回报率(扣除所有费用)为40%,远远超过了大市,比“股神”巴菲特的平均回报率都高出15%。

  他们使用复杂的数学模型,利用美国、日本和欧洲政府债券的固定收益套利交易。因为政府 债券是“定期债务”,这意味着政府将在未来特定的时间支付固定金额的回报。然而,由于流动性导致了两种债券之间的小差异。他们通过一系列的金融交易,相当 于购买了比较便宜的为期29年零3个月的国债(因为已经发行了9个月,交易频率降低,相对来说较便宜,收益率比利率高一点),卖空了比较贵的30年期国债 (政府新发行的国债,交易频率最活跃,相对来说比较贵),从中产生差额利润。

  不过这种差额利润虽然稳定,但很微小,要取得高利润回报,必须通过高杠杆。于是他们采用掉期交易来放大杠杠。在1998年初,该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上,衍生品的仓位约1.25万亿美元,超过其资产的25倍!

  这一切听上去都非常完美,那么又是怎样的小概率事件,导致了这艘泰坦尼克撞上了海底冰川呢?且听下回分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