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思进
今年5月11日,当微软CEO史蒂夫鲍尔默宣布,将以85亿美元现金完成对网络通信供应商Skype的收购时,立刻引发了广泛的议论。有人认为这起收购是因为微软不缺钱,但缺乏未来;有人认为这是微软从其核心业务视窗操作系统,向包括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网领域转型的脚步在加速;也有评论认为或许微软已感到“中年危机”,才做出了成立近40年来的大胆举动。可以预测,这一笔微软史上最大的收购案,可以使微软在移动通信市场,赶超先声夺人的谷歌和苹果。
这里先撇开技术层面不谈,对我们普通大众来说,Skype有着便宜(甚至几乎免费)的电话服务,特别是国际长途,基于这一点,就不难理解微软为何要拆巨资收购Skype了。据Skype公司称,在国际通话服务业务上,它脱颖而出,每分钟处理着25%的所有国际通话业务。另外,智能手机的进一步推广,更增加了Skype的吸引力:今年3月,Skype的服务创下超过3000万用户同时使用的新记录。
这不禁令我想起90年代初,我刚到美国克里夫兰留学时,电话公司只有AT&T一家,在美国独领风骚一枝独秀,那时打一个国际长途简直是奢侈的消费,拨通上海第一分钟是5.3美元,接下来每分钟为1.4美元,一通3、4分钟的电话加上税,要花费大约10美元。这对于靠打工存学费的留学生来说,电话费是仅次于学费和房租的一项不小的开支。打电话太奢侈,不打电话又想家。怎么办?于是就只好规定一个月最多打两次,每次3、4分钟。太太小玲每次往家里打电话,都必须由我掐好时间,时间一到,我会毫不留情抢过话筒挂断电话。
后来转学到纽约。那时纽约的大电话公司有三家,为了节省电话费,小玲不厌其烦,三家电话公司转来转去。因为每转一次电话公司,便可获得赠送免费10分钟的试话服务,或是赠送现金回扣以抵消电话费。不久,北美又兴起了预付电话卡服务,花20美元买一张电话卡,打到中国有100分钟的通话服务;后来变成花10美元,打往中国升级到可通话200分钟。一直到现在,随着电话卡服务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更由于网络电话之普及,现在我在多伦多,每月只需支付10美元,便可以任意拨打国际长途,无时间上限。
当今世界形势变化很快,而网络技术的发展则更加迅猛。今天Skype能使我们享受优质免费的视频电话服务,这在20年前是根本无法想象的。在电脑世界快速发展的20年间,曾经独霸全球个人电脑的微软公司,在网络世界却一直落后他人,无法脱颖而出。其实微软的潜意识里并不希望网络的快速发展,因为在网络上,完全可以摆脱对微软视窗的依赖,这将妨碍微软对于个人电脑的独霸。于是,微软先是刻意阻挠与网络相关之软件公司的发展,犹如阻挠当年的Netscape(它的浏览器对微软形成了威胁,于是微软就在自己的视窗中加入了免费的浏览器,逼得Netscape无路可走)。
但是网络的发展却依然浩浩荡荡,势不可挡,这几年Google和Facebook的兴起,已经令微软大大的失色,要是再赶不上这趟潮流的话,就要Out了。情急之下,微软采取了它的一贯作派:If
I can’t beat you, I buy
you!微软先是意欲收购雅虎。但雅虎不卖!无奈之中,这次微软将目光转向了Skype。
从Skype品牌的角度来看,作为“网络电话”的代名词,Skype的用户数量和增长率都非常诱人。在2010年,Skype的注册用户从4.71亿人,上升到当前的6.63亿人,活跃用户数达到1.7亿(我也是其中之一),每天新增60万客户,用户人数每年增长40%。
而且,Skype的“语音”,已经添加到了微软强大的信息传递平台中。其实,微软早已将“语音通讯”(voice
communication)植入到它的对话视窗服务中,但是将它与Skype的特点相比,犹如拿橘子和苹果作比较。因为Skype可以在固定座机与手机之间转换操作,它的用途已远远超出了典型的信息传送服务。如果微软能够整合Skype的这一服务特点,那么相对于谷歌聊天(Google
Talk)和谷歌语音(Google Voice),微软将提供更好的选择。
另外,Skype将能力超凡的对等网络加入了微软的代码库。微软Lync已经有对等网络元素了,靠的是微软的强项和偶尔的致命软肋——基于服务器。虽然Skype网络也有其偶然的故障(近来出现在工业规模的对等网络平台)。不过对等网络的自然属性,即意味着更少的等待时间(在网络中,等待时间和带宽是决定连接速度的两个主要因素。等待时间是指数据包从发送方传送到接收方的所需时间),这就是一般用户喜欢Skype通话质量的主要原因。随着云规模不断地增加和其重要性,继续投入更多的服务器不一定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最主要的是Skype给微软增添了视频电话。在今年1月,Skype购买了移动视频提供商Qik。
Qik是第一家接受新事物的公司。当Qik刚起步的时候,它的软件相对于硬件和网络能量有些超前,即智能手机连接相机和3G——
可以创立自己的视频对话。但是现在,这一切都恰如其分地融合了在一起。
在智能手机流行于世的今天,Skype可谓久经沙场经受了无数的考验。自2003年初出茅庐的那天起,用户就一直选择Skype。起初Skype仅限于无限连接,但是今天,很多运营商允许Skype连接3G和4G网络。对于微软来说,移动视窗7(Windows
Mobile
7)扮演着追赶“苹果”和“谷歌”的角色,而Skype的移动足迹就像一个间谍活动在敌后区,因为现在微软掌控着这两个平台中的语音应用程序。
毫无疑问,Skype的强大社交功能对微软至关重要,把企业和个人用户的工作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是微软的新战略,Skype当然是微软的首选。
但有些评估机构认为,无论如何Skype都不值85亿美元,该公司在过去八年一直在烧钱,直到去年还亏损700万美元。因为Skype除了免费音频和视频通话系统以外,并没有开发出其他增加收入的产品以及新的盈利模式。这就不得不令人追忆起上世纪末的网络泡沫。现在社交网络的兴起,是否又在上演新一轮的网络泡沫呢?
因为现今层出不穷的社交网络公司,比如Bebo、Classmates、MySpace、LifeKnot、Facebook、Twitter、LinkedIn、Ecademy、Konnects、Friendster和Ning等,
尤其是Facebook、Twitter和LinkedIn,它们的盈利模式也尚未建立,即使用户数量不断地增加,但社交网络的特质无法使广告有效的转换成金钱,这也就是华尔街人最爱问的:
Where is the beef?对于这一点,许多社交网络公司也都毫不隐讳。
那么是什么力量促使这些公司的股票一上市,便受到人们热烈的追捧?就犹如人们排着长长的队伍等在商店门口,其实并不知道自己排队要买什么,只是由于羊群心理作祟,别人都这么做,自己不跟进就落伍了。
Twitter近日的嗡嗡声也越来越响,甚至超过了Facebook,至今也没有盈利的商业模式。单靠广告费显然无法支撑;而一旦向用户收取费用,那么早就将免费使用Twitter作为天经地义的网民,还会剩下多少人来继续“效忠”其右呢?
这些征兆无不显示,一个新的泡沫——社交网络泡沫又降临了!
试看,LinkedIn一上市股价即刻飙升,而Facebook的估价已升至上千亿美元,其创始人马克对于10亿美元的诱惑毫不动心,前几年拒绝被收购,实在令人“钦佩”。不像上一次在网络泡沫的浪潮中缺席,这次中国社交网络公司也加入了这场盛宴,人人网超前Facebook率先在美国上市捷足先登,立刻受到追捧,使清华大学毕业的几个创始人一夜成为亿万富翁。也令我想起了十多年前,只要做网络都有机会成为亿万富翁,那时硅谷每天能出64个亿万富翁。
在点COM疯狂的年代里,纳斯达克曾高达5千多点,十几年过去了,曾一度跌破1千多点,目前依然徘徊于2、3千点之间,再要回到那个最高点,可能这辈子都难了。老话说得好,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但好像人的记忆力越来越弱、越来越健忘,还是华尔街人常说的:这次和以往不一样了。
不过对微软来说,收购Skype或许不赚钱,却能够像以往那样,挤掉其他社交网络公司,以确保微软在电脑业的霸主地位。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