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房市背后美国黑手(4)-《金融让谁富有》连载十二

标签:
陈思进金融让谁富有房产财经高盛泡沫彼得森中国 |
摩根士丹利的前中国房地产投资机构董事总经理加思?彼得森因涉嫌向中国官员行贿,违反美国的《反海外*法》,而被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调查,被迫离开公司。彼得森能讲一口流利的中文,他在中国房地产业可谓春风得意,特别是曾在上海参与好几宗大项目的运作,使他成为华尔街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彼得森一案只是中国房地产市场丑闻的冰山一角,在中国又何止一个彼得森?中国的房地产泡沫就是被华尔街人士炒作出来的,他们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工具,忽而唱衰、忽而捧杀中国房地产市场,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获利。唱衰就是“进”的信号,捧杀则意味着他们大赚一笔之后准备“撤”了。泡沫越大,他们搜刮到的资产就越丰厚。
目前,我们用各种得到普遍公认的测试房地产市场泡沫的方法,如计算房价与租金之比,或者计算房价与收入之比,所得到的结果都明明白白地显示中国房地产市场有泡沫,而且其规模巨大。我们就用房价和收入之比来剖析。2007年的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 786元,到2008年增加到15 781元。该数据是*总理于2009年3月5日在人民大会堂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公布的。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根据夫妇两人的收入来计算,那么家庭平均可支配收入是31 562元,而中国目前的房价在一两百万元的情况相当普遍。如果一套房子价值100万元(考虑到二、三线城市的房价),那么房价与收入之比为(1 000 000元除以31 562元),已超过合理比值6的5倍了!
在泡沫如此大的情况下,华尔街公司等金融机构却利用各种舆论声称中国房地产市场没有泡沫,竭力炒热中国房地产市场。其目的很清楚,它们大赚一笔之后就要出逃了,如果不制造无泡沫的舆论,那么谁来接它们的盘?它们又怎么逃呢?这是华尔街惯用的伎俩。我们在这里就举华尔街另一金融危机“幸存者”——高盛的例子。
高盛是最早挺进中国的华尔街投资银行之一,同样在中国房市赚得盆满钵满,然后顺利出逃。2007年4月,高盛以亿美元(当时约合16亿元)收购了位于虹桥的“上海花园广场”,该项目总建筑面积为万平方米,包括用于租赁的53栋别墅,以及9栋酒店式公寓。2010年新年刚过,高盛以每平方米万元的平均交易价将“上海花园广场”转手卖给中资企业,总成交价格高达亿元。高盛接手“上海花园广场”3年都不到,即使将它在这3年的租金收益忽略不计,它的账面收益也达到100%了(将人民币升值的因素考虑在内,再兑换成美元来计算)。
而在此之前,位于上海黄金地段福州路的“高腾大厦”,是高盛于2005年从新加坡凯德置地手中购得的。当时的收购价为亿美元,创房地产收购金额的最高纪录。高盛收购“高腾大厦”两年之后,以亿美元易手,获取接近40%的“升值”回报。
大家可以看见,房地产市场被炒得越热,回报越高。2005年高盛进行的投机使它获得接近40%的回报,但到了两年后的2007年,房地产市场的回报竟被炒到了100%。最近摩根大通、花旗、麦格理和凯雷等公司,已经相继将中国的住宅及写字楼物业抛售,它们集体出逃,账面利润至少为100%,甚至更多,接盘的又几乎全是中资企业。这些华尔街“食人鱼”处于财富金字塔的顶端,劫掠过后立刻撤走,就等着泡沫被刺破。冤的是接盘的中资企业,以及最后接棒的“傻瓜” ——中国普通百姓。而避免被盘剥的唯一方法,就是远离华尔街机构,不听它们的忽悠;想跟它们玩儿又不赔,除非你比它们更有头脑,不接它们的盘,而让它们的资金全都烂在中国——难道它们能把高楼从中国搬走吗?
想当初,日资雄心勃勃地横扫美国,抢购了纽约曼哈顿的地标洛克菲勒中心,到头来怎样?美国房地产市场泡沫一被金融霸权刺破,日资就来不及逃跑了,全烂在美国(详细的故事下面再谈)。有史为鉴,是泡沫就终归要破,房地产泡沫也是如此。通常情况下,泡沫从哪儿被吹起,最终就该回落到哪儿。


这是美国前130年的房价图,到2015年,美国房价将跌回至1998年。
file:///C:/DOCUME~1/SIJINC~1/LOCALS~1/Temp/moz-screenshot.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