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通胀还是通缩?

(2009-11-17 21:01:14)
标签:

经济

财经

通缩

通胀

货币供应

美国

陈思进

裁员

文/陈思进

 

自2007年底以来,隔三差五地听到周围朋友被裁,我起先比较震撼,难免兔死狐悲,但听多了竟有些“麻木”起来。不过,这个周二(11月10日)又一个好朋友大炜的下岗,却震到了我。

 

大炜是麻省理工的电子工程博士,在硅谷前后工作了15年,是Wireless Communication(无线通讯)的专家,掌握着核心技术。像他这样的技术专才,以往到哪儿都是香饽饽。三年前,大炜跳槽到了Research In Motion(简称RIM——最顶尖的无线通讯公司,主要产品有BlackBerry(黑霉手机)),担任研究室主任,这绝对是个金领的职位,正常情况下只要自己不走,做到退休绝没有问题。

 

说震撼是因为同一天,数十家高科技公司包括RIM、Sprint、微软和SunGard同步裁员,幅度高达15%,被裁的全是大炜这样的资深科研人员。裁员行动已然从金融领域蔓延到高科技行业,甚至已深入到高科技行业的心脏——科研室,因为大炜领导的整个研究室都撤了。

 

挂断大炜的电话,近来财经媒体最担忧的问题——“通货膨胀”的威胁——袭上心头。就在本月,美国财政部决定增发抵御通胀的债券,原因是美国内外担忧物价上涨,引起此类债券需求量增加。目前连大炜这样的高级专才都下岗了,还会有通涨吗?事实上,在金融危机爆发之时,通货紧缩就已经来临,具体体现在物价普遍下跌,包括石油、汽车、房地产和各类消费品。

 

在金融风暴之前,持续多年的通胀就是由银行不断扩大的贷款业务“创造”的。在那段时期,借款人和贷款人都信心百倍,因而推动了借贷额持续地升高,也就是所谓的流动性过剩,形成通货膨胀。而金融危机时,银行的放贷意愿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因此货币供应也随之发生变化。现在公司不断地裁员,令大众对前景失去信心,人们都捂紧了荷包,哪还会来通涨呢?

 

目前人们之所以担忧通胀,是以为政府天量的救助金大大增加了货币供应。可其实政府所使用的这部份增加的货币,其实只是去填补前些年的过度放贷所造成的窟窿而已,社会的有效货币供应并没有增加。

 

随着新贷款坏账的积蓄增加,使更多的银行倒闭,银行的贷款将更缩小,目前形势的发展越来越证实通货紧缩来临了。美国劳工部8月18日公布的统计报告显示:美国工厂、农场和其他生产商的生产者价格,也就是批发价,7月份急剧下跌,与上个月相比下降了0.9%, 比去年同期下降6.8%。这就意味着“现金为王”了。因为当百物都跌价时,同样的现金将买到更多的东西。

 

加拿大也已经连续2个季度进入了通缩。周末我去餐馆就餐,经理介绍说菜单将作第二次降价,希望我能多多光顾。

 

过去一年世界各国都为这场金融危机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我们应该认识到:经济的发展欲速则不达。由人为的过度放松信贷来刺激经济,造成房市股市猛涨的荣景,就好似海市蜃楼一般,经济危机是迟早会来临的;而经济危机来临后,又期望人为地缩短危机的过程,即不惜巨额赤字刺激经济,甚至想跳过必经的通缩期,更是徒劳的,甚至会导致更严重的经济危机。

 

经济的通胀和通缩,就像月圆月缺和潮涨潮落那么自然,人为的调控只能舒缓一时,而潮涨过度便会形成海啸水灾,只有顺其自然才是天道。

 

2009年11月14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