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青岛永安大戏院

标签:
文化京剧历史青岛 |
回顾青岛永安大戏院
(选自:吕铭康著《青岛艺海》)
想当年,青岛位于平度路22号的永安大戏院,曾有“华北第一大剧场”之称,在全国也仅次于上海的天蟾大舞台。那时的梨园界就流传:没到青岛永安大戏院唱过,就不算名角。永安大戏院已于1994年拆除重建,现为青岛市文化馆。
1924年,刘子山出资建造
1924年建成时,名曰:新舞台,后曾用名:大舞台、光陆大戏院和新新大舞台,直到1948年命名为:永安大戏院,一直是以演京剧为主。,戏院建筑面积为2445平方米,砖木结构,有座位1214个(楼上424个、楼下790个),曾有三层观众席,一层两侧用栏杆隔开为“码票”(即站票,价格最为低廉),客满时可容纳3000多位观众。
出资建造的是刘子山,是青岛当时“四大家族”(
京剧大师和名家纷纷荟萃于此
1927年2月,当时的京剧名伶余叔岩、杨小楼、梅兰芳、尚小云、程艳秋(即后来的程砚秋)、荀慧生、高庆奎、筱翠花、程继先、王又辰等,应军阀张宗昌之约,为其父祝寿,特来山东演戏。刘子山恰与张宗昌是掖县同乡。便趁机也邀请这些名伶来青岛,到他新建的新舞台演戏。于是,这些京剧名伶就在青岛连演三天,剧目有《天女散花》《玉堂春》《定军山》等,场场爆满,这是京剧名伶在青岛的一次空前的盛会。
此后,众多京剧大师和名家纷至沓来青岛,就在这家大戏院演戏。如:1933年,梅兰芳、余叔岩、尚小云、马连良;1938年,吴素秋与袁世海来演出《霸王别姬》等戏;程砚秋自1940年起,多次率团来此演戏;1943年,马连良、裘盛戎、袁世海、杨宝森、李少春、张君秋、叶盛兰等也相继来此演出。
解放后,青岛市京剧团成立后,永安大戏院就成为了其固定的演出场所。该团领衔主演著名老生言少朋和张少楼伉俪、著名梅派旦角张春秋、著名武生韩小楼、著名麒派老董春伯等就在此演出了许多精彩剧目。1952年8月17日至9月11日,梅兰芳亲率梅兰芳剧团来青,在他所熟悉的永安大戏院演出梅派名剧《贵妃醉酒》《凤还巢》《宇宙锋》《霸王别姬》等。最高票价(池前)是28000元(相当于现在人民币2.8元),最低的码票为8000元(相当于0.8元)。这段时间,天天演出是一票难求,临开演时,门前总是人头攒动、热闹非凡,真有万人空巷之势。程砚秋于1950年5月率团来此演出,同年起,尚小云也率团先后三次来此演出。1953年8月,马连良率实力雄厚的马连良剧团来此,演出《借东风》《十老安刘》《三娘教子》《苏武牧羊》《胭脂宝褶》等马派名剧。杨宝森于1957年盛夏,带病率天津京剧团来此演出,离青不久则于1958年2月在北京病逝,年仅49岁。此外,还有许多京剧团都非常青睐永安。如1950年11月,陈啸秋(梅派旦角)和吴松岩(金派花脸)、郑万年(老旦)、刁吉良(奚派老生),就曾来此演出。
80年代曾经辉煌
1966年8月“破四旧”时,该戏院曾改名:延安剧院。那时只能偶尔演几出所谓“革命样板戏”,平时多为闲置。直到80年代后期又恢复原名:永安大戏院。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许多戏曲名家也争相来此演戏。就京剧而言,其中旦行有:梅派弟子李玉芙和梅派旦角李炳淑(曾主演京剧电影《龙江颂》)、著名荀派花旦吴纪敏等;生行有:著名谭派老生李崇善、著名言派传人言兴朋、著名杨派老生李军、著名余派女老生王则昭等;净行有:著名裘派花脸方荣翔、著名架子花脸马永安(曾在京剧电影《杜鹃山》饰演雷刚)、裘派再传弟子杨燕毅等。特别是北京风雷京剧团1981年5月,来此连演9天,是天天客满,有一票难求之势(我参与该团来青演出的策划)。1982年8月底,来自北京的相声名家姜昆、李文华、侯耀文、石富宽、冯巩、刘伟等也来此举行相声晚会,在青岛引起了极大轰动。
2012-2-13 青岛 夹缝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