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青岛的兰山路礼堂

标签:
文化历史青岛 |
老青岛的兰山路礼堂
吕铭康
现在位于兰山路1号的“青岛音乐厅”,老青岛时是叫“青岛市礼堂”,俗称:“兰山路礼堂”。
竣工后公开征名,最终定名“青岛市礼堂”,是当时青岛最大的礼堂,由沈鸿烈题匾。这栋建筑具有欧洲风格,落成伊始就是政府集会议事和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中心。
1940年起当作戏院,以演出京剧为主,临街设有售票处,后加建化妆室。此时,著名老生奚啸伯来演《空城计》、《伍子胥》等,著名花旦毛世来演《十三妹》等,著名青衣白玉薇演《玉堂春》等。全场可容700人,一个时期上座率不错。后来,“四大名旦”尚小云也前来演出。著名花旦童芷苓非常垂青于兰山路礼堂,曾多次来此献演。一次,她与著名老生李宗义在此联袂演出玩笑戏《盗魂铃》,童芷苓演金铃大仙、李宗义演猪八戒,他们反串演唱“四大名旦”、“四大须生”和花脸等行当的各个流派,还“跨界”演唱流行歌曲、地方戏曲和京韵大鼓。李宗义业余爱好篮球,白天则与剧团成员组成篮球队,在太平路小学球场与青岛球队比赛,引来了众多戏迷和球迷。抗日战争胜利时,童芷苓正在青岛演出。喜讯传来,她和青岛的京剧票友共同赶排了《三堂会审》,分别在青岛影剧院、永安戏院和兰山路礼堂公演3场,与青岛人民同庆抗战胜利。1947年初,青岛的陈永玲和许翰英都被北平《立言报》评为“后四小名旦”,他俩载誉归来,即与著名男旦杨荣环珠联璧合,在兰山路礼堂举行汇报演出,颇受欢迎。
为此,兰山路礼堂曾与平度路的永安大戏院、东镇的光陆戏院和中山路北头的华乐戏院,合称为“青岛四大戏院”。不久,青岛又兴起话剧,这里也成为话剧演出的剧场
解放后,青岛不少京剧票友的“票房”都来此演出,许多部门单位的文艺汇演也在此举行。1957年8月,电影《海魂》剧组来青拍外景,赵丹、崔嵬、王丹凤、刘琼等大明星,都下榻在湖南路西头的新新公寓(现已拆),当时他们还曾在兰山路礼堂与青岛影迷联欢献艺。1959年,青岛人民会堂在太平路建成后,青岛市礼堂归市南区管理,时称“市南会堂”,前楼曾一度为青岛市群众艺术馆。后又作为银行。2006年,修葺一新后改为“青岛市音乐厅”。
2012-3-7青岛“夹缝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