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青岛与京剧》序言

(2022-05-14 10:33:16)
标签:

文化

京剧

历史

《青岛与京剧》序言

 

尚长荣

《青岛与京剧》序言
《青岛与京剧》序言

 

我的好朋友、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作家、文艺评论家吕铭康先生所著《青岛与京剧》一书,即将由青岛出版社出版。承他热情相邀为此书作序,我欣然接受了。

吕铭康是广东新会人,生于上海,在青岛生活、工作长达58年。他是一位作家,曾创作许多散文与儿童文学,出版过两本散文集,主编过全国性的《新世纪艺术散文选粹》等书;他主编的《2000青岛儿童文学选》曾获团中央“五个一工程”奖。

吕铭康从小喜欢京剧,酷爱花脸艺术,经常一展歌喉,高唱《坐寨》、《姚期》、《铡美案》、《黑旋风李逵》等剧目的唱段。他从1993年始即在青岛广播电台直播主持京剧节目,历时14年之久。如今他虽已65岁,却是退而不休,为撰写此书而走遍天南海北,广泛搜集材料,多历艰辛而终有成果,委实不易。

青岛拥有众多京剧戏迷和票友,吸引了许多京剧前贤来这个“大码头”演戏献艺。“四大名旦”、“四大须生”、周信芳、唐韵笙等京剧大师都多次来青岛演出,受到了极为热烈的欢迎。早在80多年前,青岛就已票房林立、人才辈出,不少名票下海后,进一步展示了他们的出众才艺。1959年,言少朋、张小楼伉俪在青岛振兴了几乎失传的言派老生艺术,在全国产生了极大反响。青岛与京剧的渊源,很深很厚,很值得一写。

吕铭康与青岛极有缘,我与青岛也极有缘。1950年夏,先父尚小云先生带着刚成立的尚小云剧团去青岛演出时,十岁的我就是在青岛徳县路的馅饼粥饭店正式拜陈富瑞先生为师、学唱花脸的。第二年我登台的第一出戏《御果园》,也是在青岛演出。从那时屈指算来,已有近60年了。我对青岛自然有着十分深厚的感情。这些年,我有机会常来青岛演出,与青岛票友们有了较为深入的接触,深感青岛的京剧艺术氛围是很浓郁的。尤其是2006年底,我与梅葆玖、李鸣岩、叶少兰应邀前来参加隆重的收徒仪式,真切感受到青岛戏迷票友的热情,感受到青岛市委、市政府对于京剧艺术的重视和投入,为之深深感动。

进入新世纪的京剧艺术,面临着时代的机遇和挑战。鉴于京剧的价值、地位、作用和现状,我们首先须对它进行保护、继承。有了良好的保护和继承,方有繁荣、发展的先决条件和坚实基础。京剧要与时俱进,要开拓创新,必先在继承的基础上、遵循京剧的艺术规律来进行。对京剧的保护,涵盖许多方面,包括对京剧艺术史料及文物的保护、对传统京剧剧目的保护、对老一辈京剧名家的精湛艺术、特技绝活的保护等等。《青岛与京剧》一书的意义和作用,主要是在第一个方面。

繁荣、发展新时期的京剧艺术,既要靠京剧界本身的内动力,也要靠全社会的外动力。这两股力量的融合无间、协调一致,能为京剧艺术的未来起到强大的推动作用。京剧的未来是辉煌灿烂的——对此,我与吕铭康先生同样充满着信心。

是为序。

    

       2008.7.11 于上海

 

 

【尚长荣: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

《青岛与京剧》序言

《青岛与京剧》序言

《青岛与京剧》序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