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姜昆:《青岛与曲艺》序言

(2022-03-21 09:21:28)
标签:

文化

曲艺

《青岛与曲艺》序言

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 姜昆

姜昆:《青岛与曲艺》序言
姜昆:《青岛与曲艺》序言

201814日,我为了庆贺青岛市相声艺术研究会的成立来到青岛,见到了青岛著名作家、文艺评论家吕铭康先生,因为他是这个研究会的四位发起人之一,再就是我们早已相识,应该是老朋友了。年逾古稀的他,精力充沛思维敏捷,当场赠送他出版的《青岛与京剧》,正巧被前来看望我的青岛市委常委、副市长王家新看到,他是20178月才从北京奉调来青岛挂职,原任国家财政部文化司司长,还是中国文联全委会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第六届中国书协楷书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等,是一位非常酷爱和熟悉文艺的领导干部。他看到了这本《青岛与京剧》就连忙赞不绝口,说他恰巧是下午才读了此书,应该予以隆重推荐。这时,吕铭康就对我说:“《青岛与京剧》的序言是时任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尚长荣先生所写,最近又刚刚写完了一本《青岛与曲艺》,依然由青岛出版社出版。非常希望您这位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来为我作序。”我确实感到理所应当义不容辞,就非常爽快地答应了下来。

其实,我与吕铭康是老相识了。那是在19828月底,32岁的我与李文华先生等人来到青岛,在永安大戏院(那时叫:延安剧院)演出相声专场,我俩当时表演的是《如此照相》和《鼻子的故事》。在演出前,时年39岁的吕铭康作为《青岛日报》的特派记者采访了我。我当时强调:因为相声是大家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它有极大的群众性。我还力求使相声艺术,既符合时代的节奏和表现时代的特点,又要继承传统的表演风格。当时,我还回顾不久前随相声大师侯宝林先生等到香港演出的盛况,这是我们相声艺术经受的一次考验,把相声打入了香港市场,它打破了香港戏曲的上座率加场次的纪录。为此,我对吕铭康娴熟的采访技巧非常敬佩,并且留下极其深刻的良好印象。94日,《青岛日报》发表了他采写的《把笑声送给青岛人民——访相声演员姜昆》。我们这次一见面,他就把扫描在微信上的这篇专访给我看时,我当即表示:至今还一直保留着这张报纸呢。就在两年后的19846月底,侯宝林大师在青岛举行全国相声作品评比讨论会,我与赵炎等人都来参加会议。吕铭康恰恰是《青岛日报》的驻会记者,我们又见面了。直到2003年年底,我为央视主持一期《戏曲人生》,吕铭康应邀作为嘉宾,由于录制节目紧张,我们也只能打打招呼而已。

姜昆:《青岛与曲艺》序言
姜昆:《青岛与曲艺》序言

据我所知,长期任教的吕铭康是位作家和文艺评论家,主要是写作散文、随笔、杂文、儿童文学、名人专访和各类评论文章(时评、影评、剧评、球评等),现已发表了大量文章,著有《青岛与京剧》《青岛京剧艺术》,出版了自己的散文集《缘分》《求乐》,主编了《2000青岛儿童文学选》(获团中央“五个一工程”奖)、《新世纪艺术散文选粹》等不少书籍。而且他本人多才多艺爱好广泛,涉猎的领域自然就很宽阔。尚长荣在《青岛与京剧》序言就提到:吕铭康自小喜欢京剧,七八岁就能够登台清唱不少花脸唱段并粉墨登台,13岁时就获得了青岛市少儿文艺汇演一等奖。所以后来他就写了许多京剧评论文章,从50岁起就在青岛广播电台直播主持了长达15年的戏曲节目,创办并主持与文化名人对话的直播节目,至今还应邀继续组织和主持一些京剧票友的演出活动,他自己还能一展歌喉,清唱《盗御马》《姚期》等花脸戏。他孩提时还喜好相声,尤其对侯宝林的《戏剧杂谈》《戏剧与方言》《空城计》等相声兴趣盎然,因为其中有他擅长的京剧内容。于是,他高中阶段就在学校和团市委青年艺术团登台表演过这些相声。后来,他采写许多相声、曲艺名家和他们的演出活动。也鉴于此,19867月底青岛曲艺团相声演员李炳杰恳望拜当时在青岛演出的侯耀文为师,吕铭康就为之牵线搭桥,先与侯耀文商议,又因与侯宝林相当熟悉,就用长途电话请示,征得同意后,在他引荐下李炳杰就成为了侯耀文的弟子。吕铭康对影视艺术也饶有兴趣,他发表了许多影评文章,1981年参与创办了《青岛电影》月刊,还在青岛电视台担任专题片编导,拍摄了200多部,多年来一直为艺考生讲授《影视编导》,为培养优秀影视人才做出了努力。因此,他既是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又是山东省作家协会、山东省电影家协会会员和青岛市文艺评论家协会顾问,现在又被聘为青岛市相声艺术研究会总顾问。

应该说,我与青岛很有缘分,之所以愿意来青岛演出,也是因为这里是相声曲艺重镇。过去有个说法,青岛是相声曲艺演出的五大火地”(北京、天津、南京、沈阳、青岛)之一,在这里演出的相声曲艺必火无疑。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这里有许多的曲艺世家带动发展曲艺,使得曲艺艺术在民间的影响非常大。这些年,青岛曲艺界一举获得三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山东快书(传承人:高景佐)、东路山东琴书(传承人:朱丽华)、胶东大鼓(传承人:梁金华),这在全国都是非常了不起的。我这次来青岛参加相声艺术研究会的成立庆典,就见到了许多的相声、曲艺名家,这些老同志的平均年龄都在70岁以上,他们都是曲艺界的名人,在整个文化艺术界都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力,这些都是青岛的宝贵财富。 1980年,我与李文华先生就来过青岛在北海舰队的舰艇上体验了一个星期的生活,写出了一个反映水兵工作生活的相声。1982年,我与李文华在青岛演出,可谓是“人山人海,山崩地裂”,盛况空前。19846月底,我与赵炎来青岛参加由侯宝林发起举行的全国相声作品评比讨论会,当时参会的有马三立、王凤山、苏文茂、马志存、常宝华、常宝丰、高英培、范振钰以及当时还很年轻的侯耀文、石富宽、笑林、李国盛、牛群、李立山、常贵田、魏文亮、师胜杰等。真可谓:群英荟萃,空前绝后。1993年央视春晚,我与唐杰忠表演的相声《楼道曲》,就是青岛曲艺作家的作品,获奖证书很大挂在家里了。此后,我又多次来到青岛,还应邀参加青岛市工人文化宫的相声艺术座谈会。

张国立和朱军曾应邀主持中国曲艺牡丹奖颁奖仪式,他们在舞台上直言不讳,自己曾经是相声演员:“我们相声说得不好,所以改行去当演员、主持人了,那些说相声说得好的,未来的发展可是了不得。 ”虽为戏谑之词,但也道出了曲艺这门艺术对舞台表演全方位的提升。现在,有越来越多的明星艺人、影视演员跟曲艺名家们拜师学艺,不仅学习普通的演出技巧,更要学习舞台上面对老百姓时的话语技巧,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曲艺的魅力。在各种场合都在呼吁,曲艺是百艺之母,孕育产生了各种戏剧、戏曲艺术,从而造就了中国现代舞台艺术的繁荣,绝不能让它们自生自灭,需要大力扶持。青岛的曲艺基础雄厚,从青岛走出去的像赵保乐曲艺演员,不管在哪个行业都发展得风生水起,不得不说曾经的曲艺功底给了他们很大的帮助。

我非常赞赏吕铭康撰写的这本《青岛与曲艺》,他把自己几十年来耳闻目睹、亲自采访和千方百计搜集到青岛曲艺资料,认认真真地整理并撰写出来。其目的就是为了使青岛的曲艺能够得到很好的传承、振兴和发展。这次,他又与青岛相声带路人吉文利、原青岛曲艺团团长耿殿生和老相声演员李炳杰,这四位老年朋友经过不懈的奋斗,在青岛市文联和市民政局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终于成功创建了青岛市相声艺术研究会,被聘为总顾问 。吕铭康作为一个年逾古稀的老作家,老而弥坚老当益壮,作为曲艺界的行外人却能够为了我们的曲艺,在没有分毫资助的情况下,而完全自觉付出了艰辛刻苦的努力写出此书,不甘寂寞无怨无悔,确实难能可贵精神可嘉

2018-1-10于北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