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不同了,得病也不同。
比如,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得胃病的人很多,我那时还是学生,同学里就经常见有得胃炎的,症状是不能吃高粱米,吃苞米面还行。那年代,得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的也很多。而现在好像不再听说有谁得以上的胃病了。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那年代粮食不过关,平常常吃不饱,胃肠得不到正常发挥,长此以往,功能就弱化了。忽一日,抢来或者偷了点好吃的东西(逗乐子,实际是意外的有可以多吃的机会),于是,就让胃肠超负荷运转。如是反复若干次,胃肠不坏才怪呢?
如今,人们一到做饭时就发愁:做点儿啥呢?委实也想不出什么花样,主、副食就那么几样:大米、白面、------,菜呢?每一季,也是就几样。鸡鸭鱼肉,现在能多吃的不多。更主要的是现在的人们,胖子就不要说了,即使瘦子,也就是胳膊、腿瘦,肚子都不咋瘦,现在的人们胃的周围(主要是胃下面)肠子里是脂肪(即所谓脑满肠“肥”),大、小腹部有皮下脂肪,把个胃挤成个受气包,本来胃里就尽是褶子,这回,它必须多折几叠,好给脂肪们腾地方。每到吃饭时,它拼命的和脂肪们抗争,才给自己争取一点儿缝隙,以便迎接饭食的到来。但是努力抗争后,得到的地盘也不大,所以现在人们吃点就饱,就感觉撑得慌。另外现在的食物,精细、营养丰富、又容易消化,所以,胃肠整天优哉游哉,不怎么干活,它不累,还得什么病。
那时候的医学书里讲到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的原因,说是人的大脑等精神活动是高级神经系统的活动,而胃肠运动也要受神经系统支配,但是属于低级神经系统。一旦人遇到精神刺激、特别烦心的事情,大脑皮层受累,影响并抑制了高级神经系统的功能,于是管胃肠的低级神经系统就亢奋了,分泌超量的胃酸,结果把胃黏膜、十二指肠给消化了,也就是溃疡了。现在看来,这个理论不太令人信服。
现在,就连广告上都经常播:“现代人工作生活节奏快,压力大,------”,压力大,大脑皮层更受刺激,从而抑制高级神经系统,继而使低级神经系统兴奋,多分泌胃酸,那么,就更容易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怎么反而得的少了,甚或不得了呢?
所以,我认为医书上关于得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的原因是不对的。而我总结的胃和十二指肠对于饱和饥的不同感受,从而引发不同的生理反应直至患或不患疾病。才是正确的解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