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言行铸就顶天立地的“人”--《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课堂实录

(2021-03-11 16:12:53)
分类: 七年级

聚焦法处理语用型文本

--“青春语文”课堂铸炼备课沙龙(之四)【下】

本期研讨者:青春语文名师工作室成员

王君 孙秋备 于修影 陈海波 陈群

熊幸 郑燕璇 魏志强 司艳平

(接昨天王君青春语文专栏文章:用“聚焦法”处理语用型文本--“青春语文”课堂铸炼备课沙龙(之四)【上】)

王君:在家常课中,如果我们能用好聚焦法,课堂是会很有效益的。接下来,在优秀课例展示阶段,我们这次推荐孙秋备老师的《闻一多先生的说与做》课例。她在“聚焦法”上做了充分的探索,当然并不完美,恰好值得我们研究。

【青春语文优秀课例展示研讨】

言行铸就顶天立地的“人”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课堂实录

执教者:孙秋备

一、导入

概述闻一多由诗人到学者再到革命斗士的生命经历,引入教学。

二、知内容

检查预习,积累字词。

师:这是一篇通过言行来写人的文章,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画出关键语句,思考:文章从哪些方面记述了闻一多先生怎样的言和行?

屏显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生:文章从学者方面和革命家方面来记述闻一多先生的言和行的。

师:作为学者的闻一多有哪些言和行?即说了什么话做了什么事?

生:作为学者,闻一多的言:“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生: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写了《唐诗杂论》,还写了《楚辞校补》《古典新义》。

生:作为革命家,闻一多的言: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生:闻一多宣传革命写传单,在群众大会做演讲,去游行示威。

师:大家提炼的真好。通读全文,我们看到闻一多先生前期潜心学术,“做了再说,做了不说”的特点;后期随着国内形势的变化,他成了革命斗士,为争取民主大声疾呼、对敌人无所畏惧、“说了就做”。

师:作者臧克家盛赞闻一多先生:

屏显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指导学生反复朗读。

师:这篇文章的作者臧克家也是一位优秀的诗人,他用诗一样的语言,为我们描述了闻一多先生的高尚人格和伟岸形象。预习提示中说本文“语言精致凝练,富有诗意”,这源于“对举”这种写法的运用。

屏显

对举:对应列举出两类事物或事物的两个方面,形成并列、对比、照应或映衬的关系。

请大家放声朗读课文,小组合作,试着从以下方面感受文章“对举”这一语言特点。

屏显

层次的对应

句子的对偶

修辞的对照

词语的对衬

三、赏语言

1.层次的对应

师:请各小组推荐代表来说。

生:这篇文章写了闻一多先生两个方面的言行特点,每个方面都写了三件事……

生:这篇文章段落结构是互相对应的。12自然段是第一部分的总起句,领起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的言行特点。第7段是第一部分的总结句,总结了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的言行特点。

生:89段是第二部分的总起句,领起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的言行特点。161718段和89段相呼应。

师:这三段用形象化的描写总结了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的言行特点。我们来读一读大家划出的这些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

生读。

师:你读出了闻一多先生怎样的形象?

生:学者闻一多默默无闻,毫不张扬。

生:革命家闻一多敢说敢做、英勇无畏。

2.句子的对偶

师:同学们,我们与作者PK一下,不看书,根据提示说句子。

屏显

人家说了再做,_______________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________________

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___________________

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_____________

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_____________________

他,是口的巨人。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自由说读,一句比一句说得完整、高亢。

师:大家真厉害,和臧克家写的几乎一模一样呢。这些句子在形式上形成对偶,使文章语言工整,音调铿锵,读起来朗朗上口。从这些句子中,你能读出闻一多先生怎样的形象?用你的朗读体现出来。

生:我从“仰之弥高”句中,读出闻一多先生刻苦钻研的形象。

生:我读出了闻一多先生废寝忘食、勤奋刻苦的精神。“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

3.修辞的对照

师:研究语言,最好的办法就是比较。在比较中大声朗读,文字的美妙之处就出来了。请大家把我改写的句子和课文比较一下,你觉得这样改行吗?

屏显

他正钻研古代典籍,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

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寻求一条繁荣昌盛起来的道路。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字体,如群蚁排衙。

生:课文中用“钻探”,和“向地壳寻求宝藏”照应,相映成趣。

生:第二句作者用“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这个比喻,写出了当时国家民族的衰朽病态,也写出闻一多先生的爱国救国的热情,还与下文的“望闻问切”相互对应。改了之后就没有这样的效果了。

师:你的语感非常敏锐,说得太好了。

生:我学过书法,小楷是很难写的,小而且工整。改成“字体”,后面“群蚁排衙”的比喻就显得不贴切了,也就不能表现闻一多先生严谨治学的精神了。

师:这就叫做修辞的对照。写比喻句不难,怎样写得好写得有情趣,臧克家教给我们一个好方法:前后对照着来写、延展着来写。

4.词语的对衬

师:我们再来一次比较,越比较你就越能发现这篇文章语言的精致。大家先读起来。(男女生交替读句子。)

屏显

他从唐诗下手

目不窥园足不下楼

兀兀穷年沥尽心血

闻先生的书桌

零乱不堪众物腾怨

不动不响无声无闻

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

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

警报迭起形势紧张

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

大骂特务慷慨淋漓

他“说”了 说得真痛快

动人心鼓壮志

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他“做”了

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

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

昂首挺胸长须飘飘

师:你读出了闻一多先生怎样的形象?结合具体词句说说。

生:我从“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这句话读出了闻一多先生研究态度的认真专注。

生:从“不动不响,无声无闻”我读出闻一多先生埋头苦干的精神。

生:我发现“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这个句子用了两个结构相同、含义相近的词语,刻画了闻一多先生勇敢无畏、慷慨激昂的形象。

师:大家说的真好。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每组词语,咱们把后一个加粗的词语去掉,读一读,你觉得效果怎样?

生:去掉一个词语,表达的意思好像不如原来充分。

生:我觉得后一个词语都是对前一个的补充。“长须飘飘”丰富了“昂首挺胸”的形象,把闻一多先生大义凛然的气概刻画得如在眼前。

师:真好真好,你发现了臧克家用词的妙处。这些词语,它们成对出现,互相映衬互为补充,我们称之为“词语的对衬”。

师:通过品读,闻一多先生的形象越来越明晰地浮现在文字之上,请大家用这样的句式说话:(“开火车”的方式)

屏显

________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他还有另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这个方面他_________

生:默默无闻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他还有另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这个方面他敢说敢做。

生:严谨勤奋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他大义凛然、无私无畏。

……

师:作者臧克家和闻一多有着非同一般的师徒关系。(让学生默看)

屏显

(出示闻一多和臧克家的师徒关系及深情厚谊。)

师:同学们,咱们再来读一读这些词句,你还能读出什么?

生:我读出了热情的赞美和钦佩。

生:我读出了激情澎湃的赞颂和深切的怀念之情。

师:这篇文章大量运用对举--词与词对举,句与句对举,层与层对举,形成了节奏鲜明、韵律铿锵、气势磅礴的语言场,把闻一多先生潜心钻研的学者风范和拍案而起的斗士品格展现出来了,把作者激情洋溢的钦佩和感情浓烈的赞颂表现出来了,把闻一多先生那鼓舞人心、烛照史册的伟大精神凸显出来了。作者从宏观到微观,通篇都充分地使用对举这种语言方式,是闻一多先生“一体两面”的生命特质决定的。

四、悟主题

师:同学们,句中的这个“他”仅仅是闻一多吗?你觉得“他”还可以是谁?

屏显

_____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标。

生:“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范仲淹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标。

生:“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标。

生:鲁迅先生也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标。

师:言是撇,行是捺,他们用言行在天地间铸就了顶天立地的“人”。作为中华民族的传承者,我们也要用言行把自己写为方方正正的“中国人”!

王君:现在请大家评课吧。

陈群:我说说秋备老师《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语用选点吧。整节课聚焦在“对举”这一语用点上,围绕这一语用点从“层次的对应”“句子的对偶”“修辞的对照”和“词语的对衬”来构架此课, 给人以骨架突出、眉清目秀之感。

熊幸:是的,秋备老师“对举”这个语用点抓的很好,可以很好地构架全篇。有个小建议,“句子的对偶”和“修辞的对照”有包含的关系,因为对偶也是一种修辞,如果把这个改为“句子的对照”,合并处理内容,变成“层次--句子--词语”,感觉脉络会更清晰,层次感也更突出。

燕璇:在《闻一多的说和做》这一课中,秋备老师选取的是“对举”这个角度,由点辐射面,结构清晰,能较大程度地凸显这篇课文的语言特点,使学生得到一定的训练,但我觉得这个语用点还不能很好地突围文意。

修影:秋备老师从“对举”这一语用点进行聚焦,抓住“层与层对举”“句与句对举”“词与词对举”,在语句对称中、在赏词析句中、在删词比读中,来领悟闻一多先生的品格。但是闻一多的烛照史册的伟大精神还需引导学生进一步揣摩。

志强:秋备老师将文本处理成语用型文本,学生易于把握主题,又从篇章、句子、词语等方面了解了“对举”这一语用知识,并进行了一定的训练,课程资源得到充分地挖掘和利用。但将比喻的准确性视为修辞的对照是值得商榷的。本文重在体现闻一多先生的精神品质,本课最后“悟主题”环节丢开闻一多先生进行拓展,我个人认为有画蛇添足之嫌。

海波:秋备老师的这堂课“对举”的语用点选取非常好,教学设计上铺排的也很有气势,但在“看意”方面处理得粗糙了点,“悟主题”的环节虽然有,但却没有给学生充分理解和表达“悟”的机会,整体看来没有平衡好“语用”与“主题”之间的关系。

司艳平:秋备以“对举”撬动课堂,分析“对举”在文本中的巧妙运用。只是纵观整节课,语用点的人文价值挖掘稍显粗浅。“对举”在文中的大量运用,对于表现闻一多先生的精神气质有没有更深层的意义,还需思考调整。

王君:假如我们换个角度,这篇文章还有没有可能进行另外的“语用取点”。大家畅想一下。

秋备:《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人记事文章,如何选取典型事件来凸显人物特征是这类文体写作的重难点。所以,我觉得这一课还可以落点“典型细节的呈现”,通过增删比较、读写结合的方法,让学生跟着名家学写作。

修影:我觉得还可以聚焦到看“全篇的结构”,文中这么多典型的事例,作者安排得层次分明,眉清目秀。总起段,总结段衔接紧密,过渡自然,将闻一多作为学者的一面和革命家的一面以及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泾渭分明地表现了出来。可引领学生跟着名家学作文结构。

陈群:我非常同意秋备老师的思考,《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确实适合处理为选取典型事件来凸显人物特征这一写作方法,除此之外,我觉得还可以将选点落到“叙议结合”这一写作特色上,先概括所叙事件再体会议论语言的特点及作用。

熊幸:前面刚刚学习了余映潮老师《屏》的精巧设计,直接用到《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也是可以的:“课文内容再表达”,让学生勾画出文中表现闻一多先生的“言”和“行”的句子,选句概述全文要点;“课文内容巧表达”,把文中的四字词语分成几组,让学生写句,深入领悟闻一多先生的优秀品格。

志强:王荣生教授说:唯有通过个性化的语句章法,我们才能感受、体认、分享散文所传达的丰富而细腻的人生经验。对于本文,我们还可以聚焦于“扩展式描写段”。这样的段落大致分为两个层次,都是前详后略。前句点示描写角度,后面围绕这个角度展开详细生动的描写,如第6、12、17、18等自然段。这些段落初舒缓,后具体、细腻,极富张力和感染力。

燕璇:以上老师都各自从另外的角度谈论了对这篇课文“语用取点”的设想,我认为一个贴切的“语用点”的诞生,离不开教师本人优秀的文本解读能力,更离不开从不同的角度来追问、挖掘新的、适合的“语用点”的思考上,这样挖掘出的“语用点”,才会像一个活的泉眼,一锤凿下去,会有源源不断的泉水涌现,给人以滋养。

王君:要使用好“聚焦法”,关键是我们对所取用的语用点要有精深的研究。我想再重点强调前一期说过的一段话:“语用解读”在现行文本解读的体系中还比较薄弱,其研究的空白点还非常多。很多老师面对一个文本,头脑中除了一点中小学学来的可怜的修辞方法知识外,其他的语用知识几乎为零。我觉得要突破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超越文字个体或词句小团体,扩大到段、章、篇、书的文字大团体。二是超越“有辞格”--传统的修辞方法,进入到“无辞格”的研究。在词语选择、句式选择、段落衔接、语篇结构、作品风格等方面全面透视一个文本。

 

王君:因为空白多,所以研究的张力就大。我们工作室,以后还将进一步重点研讨语用型文本的处理方法。下一期,我们进入主题型文本处理方法的探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