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解读片仔癀麝香资源的紧缺
(2012-08-24 09:26:43)
标签:
股票 |
博主注:打大点儿,1000条麝的存栏数量能满足10万粒片仔癀。
即片仔癀要想保持现在的年产250万粒的产量,就得有25000条麝的存栏数量。
而,现在片仔癀只有1500条麝。
到2015年国家取消麝香配给,那时,意味的是天然麝香的基本枯竭。
片仔癀要想维持现在250万粒片仔癀锭剂的产量。
是否能在短短的这两三年,把麝的存栏数量增到25000条?
这基本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所以,黑天鹅预计片仔癀的必然结果,就是价格是上去了。
但是,产量在未来的几年会减少。而且会急剧减少。
国宝大藏家以及不变的投资两位朋友,跟我讲的关于喜事糖果的案例。
说,片仔癀的经营模式就是喜事糖果的模式。
即,让产量低速增长,永远保持其稀缺性。然后,不断的根据市场供需,缓步提价。
对于这种观点,我今天一大早就打开电脑,不断寻找数据。
我的结论是:如果片仔癀早几年意识到麝香原料问题的严重性,那它就会大手笔的砸钱,想方设法扩充麝的存栏数量。但是,今天,在可预知的未来几年,结合现在片仔癀的进展。我想,它都不能维持现在的250万粒的产量,如何去走喜事糖果的路?而喜事糖果的产品原料根本就不是问题,所以它才走出了自己的这条路。
下面的数据解读为某位朋友在2010年时期给麝香资源的供给做的非常之乐观的情况说明:
再看历年的产量情况:
-
民国初期,得片仔癀配方嫡传的延侯和尚(俗名黄拢)还俗,娶漳州馨苑茶铺李珠为妻,自此,茶铺兼制售片仔癀。当时,年产仅数百粒;每粒重一钱 (3.125克),售价银元5元。 -
1956年,2432粒,全部出口。 -
1957年片仔癀停产。 -
1959年恢复生产,产量4288粒,出口2182粒。 -
60年代:共生产片仔癀15.73万粒,出口14.30万粒,出口量占总产量的比重为90.91%。 -
1966年产量最高,为5.84万粒,出口5.74万粒。 -
70年代共生产片仔癀287.65万粒,出口269.31万粒,占产量的93.62%。 -
1970年产量为7.44万粒 -
1973年为29.93万粒 -
1977年为 37.87万粒 -
1979年为69.18万粒。 -
80年代,漳州制药厂共生产片仔癀1705.04万粒,出口907.82万粒,占产量的53.24%。其中, -
1988年片仔癀产量最高,达245.06万粒,出口148.42万粒。 -
1990年,漳州制药厂生产片仔癀184.33万粒,出口77.92万粒 -
2003年上市前,年产200万粒 -
上市后,年产规模可达到250万粒 - 。。。。。。
-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e39883d0100l5v1.html)2009年,年产规模:204万粒(2011年3月12日更新,参见:
算算对麝香的需求情况:
每粒片仔癀质量是3克,含天然麝香3%,合计含0.09克
不考虑损耗,生产250万粒需要天然麝香225千克。
每个成年林麝一年产麝香按照20g计算,需要225000/20=11250只麝
考虑到雄雌各半,不考虑幼麝(产麝量为成年林麝的1/8),最后成麝存栏数量达到2万多只才能完全满足当前单一淀形品种的最大产能的需求。
如何再加上片仔癀软膏等其他品类的深长,那需要的麝香更多。就别说扩大再生产了。
结合这样的原材料规模,看看麝香基地建设情况:
600×(1+0.5)^7=1.025万
2. 再考虑到陕西基地建设,到2017年,顶多也只是多1万头。
目前公司的存货加上每年从国家购置的原料,只能满足5-8年的生产。也就是说,到2017年左右,公司的原料可以达到自给。
算一下:
需要存栏数:(9000/20)*2=1000
这样算起来,从今年下半年开始,片仔癀理论上就每年可以新增10万粒的产量。
- 第一年(2011年):10万粒
- 第二年(2012年):10+15=25万粒(从10万基数开始,按照年增长50%计算)
- 2013:25×1.5=37.5
- 2014:37.5×1.5=56.25
- 2015:56.25×1.5=84
- 2016:84×1.5=126
- 2017:126×1.5=189
去完库存话之后,以后的产能就可以按照50%的增速进行了。
艰难历程:
- 公司上市之前,于2002年就与“四川养麝研究所”(中国最大的林麝养殖基地)签订养殖林麝协议,于05年合同执行失败,自动失效【失败的原因是无法向国际濒危动植物公约组织申请注册】。
- 07年7月,终于找到四川林业局,收购米亚罗养麝基地。
- 09年2月份开辟第二战场,在宝鸡凤县(中西部比较著名的林麝养殖基地,几乎家家养麝)成立第二基地。
片仔癀实况调研(sts19191)
郑重声明:转载本博客文章、图片,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