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能所刘易成:特异功能与自然观!

标签:
自然观时空物穿壁突破空间障碍 |
分类: 量子科学、宇宙人生、道、中医 |
特异功能与自然观
刘易成(中国人体科学研究院)
经过15年严肃的实验研究,我们已有了一批过得硬的证据可以证明,特异功能确有其事,绝非虚构,这就必然导致人类自然观的进一步演变和发展。
作者认为,到现在如果仍没有理论研究的推动和牵引,那么要想进一步深化特异功能研究几乎已不可能。
为此讨论了开展理论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回顾了现代自然观的几次重大变化及其带给我们的启示,阐述了作者对探究能解释特异功能的新的自然观的一些看法。
维普资讯,《中国人体科学-1995年》,关键词:特异功能,自然观,时空观,物质观。
特异功能研究,在我国已经历了十五个春秋。现在我们可以有把握地说,特异功能绝非虚构,而是实有其事。因此,我们必须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去对待它和研究它,并且重新审视我们的自然观。
一、特异功能现象及其提出的问题
特异功能现象与现代科学和人们的经验远相相背离,所以人们自然要问“是真的吗?”,那“为什么?”
1)是真的吗?
经过15年的研究,现在我们可以说:是真的。
在我国,从唐雨耳朵认字开始,就吸引了一批严肃的和颇有造诣的现代科学工作者参与了对特异功能真实性的研究,作了大量的和极其严格的实验,取得许多重要结果。
现在我们已有了一批绝对过得硬的证据可以证明,特异功能现象绝非虚构,而是确有其事。
特异感知
1980年,14岁的魏若扬首次来到高能所引力实验室。他喘息未定,我就带他到实验大厅,要他看引力波探测器的隔热、隔声屏蔽室里放了些什么。
该屏蔽室的壁由10公分厚的泡沫塑料板和三合板叠制而成。仅约4~5分钟后,他在黑板上逐渐画出:一个大椭圆,在椭圆的前后都有梯子,顶部有一灯泡,地面上有二处放着些仪器,有的仪器上还有带刻度的表。
于是又带他到二楼,从上往下俯视这个屏蔽室。下来后他又在那个大椭圆里加画了一大一小两个矩形。
实际上,屏蔽室里放的是引力波探测器:
一个由10毫米厚的钢板制成的Φ2.2×3米的真空筒,筒的前后确有梯子供人员上下使用;顶部之灯泡为真空规管,地面上二处放的是真空度表和地震仪等物,真空度表上,确有刻度表。
在真空筒中悬吊着两根探测引力波的铝棒天线,粗的Φ600mm,细的Φ220mm,长均为1500mm;所以他画的那两个矩形,可认为是两个大铝棒的俯视投影图。
思维传感
“王友成能阅读你的思想”是许多人都试过的。
一次,一位同志在脑子里依次想她自定的三个图形,结果王友成先后全部正确画出了这三个图形;
头两个是反映基本粒子作用过程的真空极化和粒子碰撞的费曼图,非专业人员很少有人熟习这些图形;
第三个是一个正方形中用一些长短不同的直线段纵横交叉构成的一个更复杂的图形这里不存在串通等问题,固为主试人怀着一试真假的目的,与王友成素昧平生。
我是在场人中唯一与她认识的人,而我除了是个见证人之外,事先对她之所想也一无所知。
遗留信息
我曾参与过北京大学陈守良等同志做的感知遗留信息的实验,结果是:把一张卡片放在盒子中数小时,或者更长的时间。然后把卡片取出藏起来,把空盒子交给功能人,他可准确认出卡片上的字、图和色来。
多次实验的统计分析表明置信度极高;样本很大决不可能是猜的。这些实验不存在偷看的问题,固为卡片已抽走;不存在串通,因为用了“双盲法”,即一堆盒子中任取其一,主试人也不知其中装的是什么。
为了探索何为“遗留,我们还曾把卡片抽出后立即烧掉,仅由主试一人记住卡片上所画的内容,结果仍能正确感知。
这种作法虽有思维传感的可能,但是特异感知的事实却是无疑的。
(注:编者加图自孔夫子网:http://book.kongfz.com/item_pic_4740_261284673/)
穿壁
早在1981年,林书煌等即对“突破空间障碍”做了许多实验,取得不少重要的结果。
后来在于光远批判人体特异功能时,为了用事实辨明是非,林书煌和朱滑龙等又在北京组织了一次联合测试,张宝胜的穿壁功能在那次联合测试中得到了严格的检验和证实。
在联合测试的一系列实验经验的基础上,我曾设计和制作过这样一个试样:在一张母体纸上用刀子随意挖下100块纸片,与母体构成“虎符”。
然后把这100块纸片放在待粘的牛皮纸信封中,并以软绵纸和描图纸复写的封条铺在这些纸片上,再把信封从四面粘好,而且要使信封和各边各角均与软绵纸封条粘连。
实验时把信封交给张宝胜,要他把纸片从信封中“抖”出来,我们则在旁守候。
每次实验约二小时左右,若做不出来我们再把试样带走。当时他在温泉疗养院养病,试样和虎符母体则放在北大我的家中。
经几次往返试验后,他终于把两个信封中的纸片各抖出约30枚左右。
当时我们有个小组,有林书煌、赵伊君、陈守良、杨俭华、何庆年等多人,信封和封条的制作和开封都是全体在场,共同操作。
实验作完后,先以被抖出的纸片与虎符母体相对,全部符合无误。再把信封从正面剪开,内中所余纸片也与母体相符无误;纸片总数仍为100片。封条完好无损,且与所留之复写底样相合无误。
经显微镜检查,信封边缘等处纤维分布均匀,未见切断或撕断等痕迹。
这个实验后来又重复实现过几次。所以,我们有根据说,特异穿壁是真实的,并非虚构。
(注:上图由编者后加,来自507所宋孔智教授发布在国外刊物上的论文,转自:马承杰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bd138701000cg4.html)
中间态
对穿壁的研究,经历了一个很长的过程,如林书煌等完成的使虫子穿过瓶壁出来后仍生活如常;试纸和试液互相穿过后试纸并未改变颜色等等。
1981年戴宗恕在北京师范学院举行的物理讨论会上说,他曾看到张宝胜把一个信封从拉上拉链的皮包里抽出一半,且略有停留,然后又见其缩回到皮包中去。
固此他提出“能不能把它按住,好让大家都能看到穿壁是怎么回事”,从而形成用高速摄影机抓拍“穿壁中间状态”的建议。
后来507所宋孔智等同志实现了这一实验,用400帧/秒的摄影机拍下药片从瓶子中穿壁而出时,药片半出半进的“中间态”的照片。
之后,用25帧/秒的普通摄象机也拍下过这种穿壁中间态的图象。
这一实验结果不仅给我们提供了深入研究穿壁现象的重要材料,就是对“特异功能的真实性也提供了一个特殊的无可辩驳的证据。
依照常理,这种半出半进的“穿壁中间状态”在我们却确确实实地观察到了它。
反对者也许会说,要造这么一张照片易如反掌,正固为这种“中间态根本不存在,所以只能证明这种照片必定是假造的,怎么反而据此得出结论说什么存在着奇怪的“穿壁中间态”呢?
有这种看法和说法,不足为奇,无须不必要的争论。事实终归是事实,它不会因为谁的看法和说法而改变。一切严肃的人们都应该以严肃的态度来对待这种虽然奇怪,但却是严肃的事实。
我们应该勇敢地面对事实去提高我们的认识,而不可闭起眼睛,视而不见,死守成规,固步自封。
可以用仪器记录的意义
对致动时的发光和穿壁时半出半进的中间态的录象记录的成功,在特异功能研究中具有特别重 要的意义。
它使我们从验证性实验发展到用仪器直接观察和记录下特异功能现象的过程的图象,避免了以人为主体进行观察必然会带来的各种质疑;更重要的是它可以使除主试人之外的更多的人也能看到这种奇怪的现象。
同时,快速记录提高了我们观测的时间分辨率,使我们从只能看到特异功能过程的始态和终态的状况,跨入到能够直接观测到过程的某些中间情况的地步。
特异功能现象种类繁多,如认字、透视、遥感、致动、复原、烧灼、化学振荡、改变物性、影响相互作用,甚至预知预感等等,这些都是大家熟知的,且有文献可查,无需赘述。
仅举几例,只是为了证明其真实性。如上所述的遗留信息、穿壁实验以及中间态等等,根本不存在偷看、串通、调包等项作弊的可能,且原则上可在任何场合和由任何人主试,都能完成。
2)为什么?
既然是真实的,那么人们自然要问个“为什么?”。从现在的研究情况看,我们只能回答说:不知道。但可以研究,并正在设法研究。
特异功能现象确非寻常,要研究这个为什么,我们就得看看它究竟向我们提出了些什么?
3)特异功能现象提出了什么?
特异感知:特异功能能感知物的形状和颜色,能感知实物和场,能感知已经过去的事和物,能感知以语言或图形表现的人的思维,能感知事物的形和过程,即能感知时间空间和光与色。
特异感知允许与被感知物之间有隔离距离,有隔离时间,有隔离物。
特异感知具有类视觉性,其“载体”和传输具有类光性等等。
外效应:特异功能的外效应涉及到能量动量的守恒,涉及到新出现的能量动量从何而来,涉及到物质相互作用的改变,涉及到时空性质的变异,等等。
特气功现象提出的这些问题,都是现代科学解释不了的。
要回答“为什么”,就必须对上述种种作出统一的考虑,这肯定需要一个很长很长的过程。
为此,我们既要从基本的和统一的角度上进行思考和研究,又要从某些局部上作一些分散的和可能的研究,以滚动的方式来求得某些进展。
二.现代自然现的变迁
何为自然观?词书上并无专条。所以,我这里所说的自然观,就是人类对大自然的看法,就是人类对时空物,以及由其构成的大自然的看法。
自然观的今昔
在现代科学形成之前,人类的自然观大约来源于人们的直接经验、感受、理解和想象。
如西方的上帝造人造物;古希腊把水与火看成是构成万物的元素。中国的盘古开天辟地;无极太极,阴阳五行;以及各种神话和宗教,等等皆是。
值得指出的是,近些年来,包括西方的某些知名人士,对易学,对阴阳和气的关注、讨论也日渐增多起来。
现代科学形成之后,人类的自然观就建立在现代自然科学之上,而现代自然科学建立在实证、数学和逻辑学的基础上,并发育成成熟的理论体系,取得巨大成就。
可以说,现代自然观是反映在现代科学中的,人类对“时空物
”构成的大自然(即世界)的看法。
现代自然观的演变人类的自然观一直在演变中,随着科学的发展,就是在现代科学中,其时空观和物质观也都已发生了十分深刻的变化,请看下表:
时空观
在现代物理学中,随着科学的发展,时空观已有了相当深刻的变化:从绝对时空到相对论时空,又到量子力学时空。
绝对时空与人们的日常经验一致,是这种经验的抽象和科学表达。
在相对论中,运动的尺变短了,运动的钟变慢了;时间、空间和同时性都不再是独立的,而成为相对的了。
为什么时空属性出现了与人们的直观如此巨大的不同呢?
因为在相对论中,对时空间距的测量的基础是建立在光速不变原理和相对性原理上,而不再建立在“尺”和“钟”的基础上。
这时所谓刚性的“尺”和“不变的钟”已不复存在,存在的只是由上述测量导出的相对的尺和钟;从而对同一距离或同一时间间隔的测量,也就与观测者的运动状态相关了。
在相对论中时空与物也相关了。
例如运动的质量变大了,并导致了质能相关的公式E=MC^2;引力使时空弯曲;在粒子物理和现代宇宙论中,时空物的相关性均有广泛的表现。
由于物质的波粒二象性和测不准关系的发现,在量子力学中,时空量Δx和物质Δp(能量-动量)要受到测不准关系的制约。
这时,表征物的运动状态的,不再是位置和速度,而是波函数。
时空量与物质量成为一对共轭量,测准了你就测不准它;另一方面却又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测量会改变系统的运动状态(波函数),时空物与测量紧密相关。可以观测的也只有始态和终态,而观测不到它的连续的时空过程。
从粒子性来说,光速不变原理仍然成立;但从波动性来说,测量会使波函数产生所谓的时空编缩。
总之,在量子力学中,以经典的时空物为框架建立的决定论不再成立,物质运动的时空特性,从决定论的角度看,出现了许多不能理解的矛盾现象,由此还引发出玻耳和爱因斯坦就物理学的基本问题的一场持久的争论。
可见,任何理论和概的建立都与一定的条件相联系,它们的正确性和适用性也都只能是相对的和局限的物质观。
在现代物理学中,物质有实物和场二种形态,且具有波粒二重性。不论是哪种形态,物质都具有一些基本的物理属性,如质量电荷、能量动量、……物质之间存在着四种基本的相互作用;遵从确定的运动规律。物与时空是互相关联的。
现代科学还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运动的物质构成的。
虽然我们对基本粒子是怎样构成的,对如生命这样复杂的体系和现象是怎样由基本粒子构成的,现在尚在研究和还不甚清楚(夸克理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不过它仍不可能穷尽对基本粒子的认识),但却没有人(现代科学也不允许)怀疑粒子是由物质构成的,而生命体则是由粒子构成的。
因此,人们要认识的仅仅是时空物的难以穷尽的性质和变化。
概述这些大家熟知的内容,是想强调说明,对作为这个世界的基础的“时空物”的认识,就是在现代科学的发展中,也已经历了巨大的和深刻的变化。
温故而知新,我们应该从现代时空观和物质观的演变史中学到许多东西,得到许多启迪,看看我们的前辈是如何大智大勇地面对认识上的困惑和冲破了既有的成见的束缚,超越了曾经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经典,而创立出新的理论,提高了人类的认识的。
同时我们还必须以大胆的批判的眼光去审视这段成就巨大的自然观发展史和它所包含的内容,因为它不仅不能回答特异功能研究中所提出的疑难而表现出它的局限性。
而且那些先贤先哲们在创造出他们的已取得巨大成就的现代科学体系时,他们虽解决了当时出现的难题和困惑,但在他们的伟大创造中由于历史的局限性也必然会留下许多的不完美,甚至在他们的理论体系中还可能包含着一些含糊的,矛盾的和不能自圆其说的地方。
我们可以断定,人类的认识还会向前发展,对时空物以及由其构成的大自然的认识也一定还会向前发展和变化。
在现今的物质观中,除已述及者外,还有信息、意识和意念以及气等范畴也是需要认真研究的重要内容。
现在人们到处都在使用“信息”这个概念,什么信息水哪,调你的信息哪,甚至宇宙语哪等等,不一而足。但它们的含义到底是什么,用者和听者都不甚清楚。
我们知道,在现代科学中,任何信息都不能独立存在,而是要寄生在某种物质上。
如通讯中把信息经编码载于电波上;人类的意识、知识等要通过大脑、语言、文字等储存和传递;遗传信息储存于遗传基因的结构中,……
也就是说,信息必有其载体,无载体的信息是不存在的。
可是特异功能能感知遗留信息,人们自然要问这些信息遗留在哪里,它们储存在什么上?
又如,“意念”这个词也被频繁使用,它多指人以其有目的、有指向的意识从客观中提取信息,或者把“意念”作用于客观(也包括其自身),使其发生意念中想要发生的结果,如感知、致动、治疗、……
这里也许隐含着意识与物质可以直接作用的意思吧,但即使这么看也不能解决引用“意念”所想解决的全部问题。
还有就是“气”。近年来在特气功研究中不少人认为“气”是特气功现象的本原或载体,试图给“气”赋予新的涵义以解释各种特异现象。
但从目前的研究来看,气的表现似乎很多,但对它的直接的实证性的了解,却又几乎没有抓到多少确切的东西。所以,如何才能给这些概念赋予确定的和科学的含义,它们是不是可以纳入“时空物”的“物”的范畴中去。
也就是说,我们这个世界是不是仅由“时空物 ”构成的等等,都还是需要认真进行科学研究的问题。
三.特异功能与自然观
理论研究的必要性要回答“为什么”,就必须作理论研究。
我们已经掌握了许多重要的和本质的证据。只有开展了理论研究,有了理论思维的牵引和推动,才能使整个研究深入下去。
过去的15年在这方面已有不少好的例子。
如对普遍性、类光性、类视觉性、遗留信息、致动过程中的发光、穿壁的化学轨迹、穿壁对生命的影响、穿壁中间态、改变物质结构和改变物性、化学振荡……的实验研究,都是在有了一定的理论思考的引导下设计和完成的,且均取得了重要的结果,深化了实验研究,向认识特异功能的本质前进了一步,今后特异功能的基础研究是否能继续取得重要进展,关键就要看我们是否能使研究工作进一步深化下去。
事实上,如果特异功能研究仍然停留在只是发现、观察和确立一些特异现象,即使是一些新的、过去还未曾看到过的特异现象上的话,那它的意义也就很有限了。
因此,为了进一步深化研究,也急需大力推动理论思考,否则特异功能的基础研究将会停滞下来,难以取得重要的进展。
理论研究的可能性
面对如此巨大的课题要想一蹴而就是不切实际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开始去作理论上的思考。
已经观察到的特异功能现象,虽然与人们的经验不一致,与现代科学不相容,现在尚不能被理解,但它终究是攻不破的事实,而且这些事实在质的方面具有重大的意义,为理论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广阔的前景。
已经确立的事实,就要肯定下来。虽然许多人对此尚有怀疑,但这需要有个过程才能解决,它并不影响这些证据的可靠性。
毫无疑问,特异功能研究已迎来了一个新的、更具吸引力的、但却又是更加困难的时期。
也许有人会说,现在特异功能研究尚处于非常朦胧的初级阶段,许多问题远未弄清,谈什么理论研究,为时太早了。
其实不然。基本的事实已经确立,而且我们面对的是完全新的和破天荒的事实,没有破天荒的勇气和想象力,怎么能创造出破天荒的理论来?
如果没有相对论,那么至今我们仍然不能理解罗仑兹变换的伟大含义;可是在有了相对论之后,则相对论属于爱因斯坦,而相对论变换却仍然属于罗仑兹。
因为罗仑兹的这个变换是他根据迈克尔逊的实验结果生拼硬凑出来的,实在是破天荒的大智大勇之作,是相对论的前驱。
现在,我们则已经掌握了一批重要的、本质的和能经受住考验的事实,我们更有理由无所畏惧。
为了回答这个为什么,不论这个特异现象的集合今后还会包含多少新的内容,但真正的理论必得能解释这些已有的现象吧,那么为什么有关的理论研究现在就一定还不能开始,而必须等到一个不知何时才会到来的未来呢。
想到这些,我常感到的是如果要怪什么的话,那就应该怪我们没有勇气和能力,而未必是时机未到。
所以,我们必须有勇气去面对可能的各种非议;而且在作探索研究的时侯也不要怕犯错误,失败者成功之母嘛。当然,我们要搞的是科学,而不是胡来。
所以我们认为,现在进行探索性理论研究是可能的。当我们着手考虑理论研究的时候,也不是必须一下子就全面彻底地解决所有的问题,而是可以从某些局部问题入手,作些可能的探索。
不断地试探,不断地修正,以求得滚动的进展和深化。从已有的大量实验事实来看,可以进行这类研究的空间非常之大,我们可以举出不少的例子不过目前这方面的工作却不多,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大家都觉得从事这种试探性的研究看来“浮浅”,且极易落人非议。
岂不想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有我们把怕人非议的顾虑抛开,一步一步地从头作去,使理论研究的气氛逐渐热闹起来,我们才能在不断的碰撞中使我们的思维和认识得到不断的提高和升华。
我们所从事的事业是前无古人的,哪能在刚开始的时候就不“浮浅”呢!
理论研究应遵循的原则我想,进行新的理论探索应遵从如下几条原则:
(1)能继承现代科学的一切主要成果;
(2)能容纳特气功诸特异现象;
(3)有一个能使常态与异态得以沟通起来的桥梁或渠道。显然,功能人可以实现这种沟通;但是这种可以沟通的桥梁和渠道的存在却是客观的,而不依赖于人或功能人。
特异功能能在“离体”条件下出现是一个特别重要的事实。它表明“特异功能”能使我们这个由“时空物”构成的世界发生某种变化,在这个变化了的世界中就能够出现“特异现象”。
因此,我们可以先把“特异现象”作为主体加以研究;然后再去看看,为了在这个变化了的世界中能够出现“特异现象”,要使我们这个世界变成什么样子和如何才能变成这个样子。
这一点对研究工作的起步和深入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为整个物理学就是以实验为根据,并从现象入手再去探求其原因的。
在特异功能的理论研究中一定要坚持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这里没有权威,任何人的意见都只能是一家之见,而且只有各种不同意见的碰撞才能在学术上求得进展。
多态世界却功能算子
多年前我曾在《人体特异功能研究》上发表过一篇“特异功能与多态物理模型初探”的文章,其大意是:
我们的世界其实是“多态”的。我们通常知道的是“常态”世界,在特异功能中观察到的则是“异态”世界。
“穿壁”在常态中虽不可能发生,但在“异态”下却是可能的。
例如物(实物与场)所在的空间不是一维的,而是多维的,则在这个物的多维空间中,不同的物可以处在不同的态上。
如果它们所处的态是正交的,那么我们在现有的电动力学框架上就可以证明,这些物的内部仍各自遵从同样的电动力学规律,而不会破坏这些物体的整体性;但它们可以处于互相正交的态上,所以它们之间原有的罗伦兹力消失了,从而“穿壁 ”成为可能。
为了实现这种物态的转换,在数理描述上仅需一个适当的算符即可。如果功能人能提供这种“功能算子”,穿壁即能实现。
这方面,后来我们叉得到一些新的结果,尤以能够携带和表达意念”为“功能算子”的数学表示法最有意思,将另文发表。
由于引进了“时空物”的多态假设和功能算子,为用数学语言唯象描述特异功能现象提供了一种可能的思路。
如果我们对特异功能的理解只停留在一种用自然语言描述的,思辩的和模糊的水平上的话,那就很难使它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
我以为这种“多态世界和功能算子”模型尽可以是粗糙的,甚或是错误的,不过,用建立数理模型的办法,唯象地描述和模拟特异功能现象,并寻求产生这些现象所需要的条件,当不失为一种深化研究和探索理论的方法。
事实上,现在在许多领域中如在人工生命,人工智能的研究中,都在使用建立模型和模拟的方法开展研究工作,就很值得我们借鉴参考。
自然观研究之我见
象遗留信息和穿壁这类实验,原则上任何人主试都可以重复实现。它是科学的实证,而不是谁信不信的问题。
因此,我们这个世界肯定比我们过去已经认识的要复杂得多,深邃得多,丰富多彩得多。
特异功能现象不论它多么不寻常,但它总是发生在我们这个世界中的。它是属于我们这个世界的,是那个更丰富多彩的世界在我们这个已经认识了的世界中的“露头”,抓住这个“露头”就可能挖掘出那个更丰富多彩的世界来。
我的这种看法,在多态世界和功能算子模型中有比较具体的反映。在多态世界中体现的那种扩充时空物的方法,总可以使原来的时空物成为它的子空间,从而可以继承现代科学的一切主要成果。
这里的“物”应该包含世界上的万事万物。
在物的扩展方面,还要把其他一切可能据有“物”的属性的东西以及一切的事”和“过程均纳入到“物”的范畴中去,对思维、意念、信息、气均应做这方面的研究和考虑。
这样作的目的是要在这个扩充了的框架中,能对特异功能现象给出一个唯象的数学物理描述来。
特异功能则可(大自然也可)给出一个可以转换客体的态的功能算子,使其到达所需要的另一个态上去。
这样就对“常态”和“异态”的转换也给出一种数理描述,并可由“功能算子”象开关一样把这些不同的态进行互相转换。
这种唯象的数学物理描述,比用模糊的、语言的、和思辨的描述就前进了一步;因为不仅数理描述形式的本身就明确表达了对现象的一种理解,而且由于它据有明确的形式,所以批评讨论,修改补充,都有个定准,比较容易进行,而不会发生各说各的理,谁也挨不着谁的状态。
现在我们虽然约定成俗地把这类特异现象称之为“人体特异功能”。但是,它首先未必是因为“人体”,而应该是在“人体”之外存在着一个能够容纳这些特异现象的“世界”。
人体特异功能只不过是把在这个世界中原来就可以有的事情,呈现在我们面前罢了。提到特异功能的理论研究,有些问题是无法回避的:如思维、意念、信息、气、精神和物质还有能量守衡、因果关系等物理定律的重新界定等等都是。
总之,近代科学的发展已经使人类的自然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特异功能之谜的解开,人类的自然观必定更会大大前进一步。
四.结束语
不久前,杨振宁教授在谈到物理学发展史的时候曾说过:为什么有了罗仑兹等人的工作之后,还需要爱因斯坦去发明相对论呢?那是因为罗仑兹他们没敢提出“同时也是相对的”这一观点。
正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才冲破了绝对时问的观念,改变了人们的时空观。
所以,要认识由特异功能导致的诸多特异现象,就必须冲破现有的自然观的束缚,并使我们的自然观得到新的发展才行。
在逻辑学中有一个叫做“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的命题,它的大意是“在一个足够丰富的存在一个直接上是真的命题,但是在这个系统中,在形式上却不能证明其为真”
也就是说,一个足够丰富的和协调的形式体系仍然一定是不完备的,只有在更高的层次上才能解决这个问在。
特异功能与现代科学产生了难以协调的矛盾,怎么办呢?出路决不是非得你死我活不可,而是要站到更高的层次上去看它们,“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过去的15年,在特异功能研究中我们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我们可以为曾经有过的辉煌而感到骄傲;今后,我们更须共同努力,在深化特异功能的实验研究和理论研究方面,取得新的进展和新的辉煌!
(中国人体科学5卷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