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南怀瑾:潜意识、第六感还是意识的范围!

(2015-01-31 14:50:45)
标签:

意念

思想

分别

执着

我执

分类: 南怀瑾、叶曼、刘雨虹

什么是意根——第七识?

南怀瑾

 

摘自南怀瑾《唯识与中观(5-6)》。

 

现在是讲第七识。

 

第七识一般的习惯没有办法翻,不翻意,翻音、叫【末那识】,这个“那”字在过去读【诺】。

 

这个【末那识】第七识,尤其现在研究心理学的同学们更要注意,现在心理学所讲的潜意识、下意识,乃至什么“第六感”等等,并没有超过第六识的范围。

 

所以【末那识】没有办法翻译成什么识。

 

理念上的理解它,它是真正第六识(的根),叫做【意根】,意的根。

 

那么我们如果加以进一步的理解,普通就叫【念】,这个才是【念】,念头那个念。

 

因为第六意识我们容易分别了解它,人的思想、分别、头脑的清楚、对于事情的思考周详,是第六意识的作用。

 

第七识所谓是【意根】啊,有时候好像不起分别、没有分别,那个境界里头,这是我们有念。

 

尤其我们在这里,大家都是注重修行求道,打坐静坐的时候觉得自己一点杂念都没有,清清净净坐到——那个正是念,那个正是第六识的根、意根。

 

所以【念】,普通经典翻成【念】,这个【念】,我们经常拿一个笑话的办法,可以说是笑话的办法——拆字摊,一般算命看相拆字那个办法。

 

中国字这个字,你看【今】字下面一个【心】,现在心,这个是【念】,今心嘛!说睡睡着了,什么思想也没有,那个睡眠境界就是【念】,也是念。

 

这个念进入睡眠昏沉的状况,心理状况在睡眠昏沉当中。

 

所以刚才特别提出来,做功夫的朋友们特别注意。

 

你觉得自己完全放下、睡眠、空掉了,身体感觉都没有了,这个中间你要分别清楚。

 

算不定这个完全放下连身体感觉都没有,正如普通人在【睡眠位】或者是【闷绝位】(闷过去了)相同的。

 

这个正是意识的境界,不要认为这个时候不是意识,这个意识接近到第七识末那识境界。

 

所以末那识,普通地也有解释,很普通的解释叫做【我执】,叫做【俱生我执】,与生命同时来的觉得有个【我】。

 

那么一切众生之所以不能成佛,就是【我执】第一空不了。

 

但是这个我执哪里来呢?【俱生我执】,当我们入胎的时候已经有【我】;

 

乃至没有这个肉身、变成中阴身的时候,这个【我】也没有离开,第七识没有离开,所以【俱生我执】。

 

(你们没有书的人可以跟他们有书的坐在一起借一下,啊。)

 

所以第七识末那识叫【俱生】,与生命同时来的。

 

例如这个婴儿生出来,第六意识、现行的第六意识(刚才讲的一段啊,要特别注意),婴儿没有现行的第六意识,但是第六意识习气的根同样地在,没有爆发而已。

 

受后天教育等等灌输,再来爆发那个根。

 

那么婴儿没有第六意识分别、思维、思考等作用,但是婴儿的第七识的【我执】早就存在。

 

比方说,两个双胞胎都饿了的时候,一个早有奶吃,迟有奶吃(的那个)他还是不高兴的,觉得我怎么吃迟了?那个我执就是与生命俱来的,有生命就有我。这个【我】就叫做第七末那识。

 

也作了三个颂:【带质有覆通情本,随缘执我量为非】。

 

第七识哪里来?是带质境,由第八阿赖耶识的、带第八阿赖耶识的本质所呈现的。

 

所以有【我】,就会起带质的作用,它的境界属于带质境。

 

【有覆】,因为有【我】,把自己的第八阿赖耶识本来的功能遮住了。

 

【有覆】就是这么盖起来,像这个东西拿个毛巾那么盖起来,看不着了、看不见了。

 

所以第六识我们自己也可以体会呀,我们这个思想晓得:哎,这个是第六意识作用。

 

自己找自己这个生命上第七识在哪里,很难找到。

 

因为它这个【有覆】的作用,把第八阿赖耶识盖覆了,自己也伪装地盖覆了,这个【我相、我见】就在那里找不到。

 

我们觉得自己【哎!我这个人无我了!】嘿,这句话就是【我】。【我这个人啊都无我的!】这句话正是【我】。所以带质境,有【盖覆】的。

 

【通情本】,我们有许多情绪变化,一个人情绪变化,喜怒哀乐,心里烦闷啊;

 

有时候你看,我们看有些人天生的啊,每一个人生下来,有许多人坐在那里无缘无故啊,都是带一种愤怒的形态,看起那个面孔都好像是讨债的面孔;

 

有些调皮的面孔,你一看就是调皮,他一生都表现出来。

 

为什么?它是带质境。所以这个肉体上的变化,都是那个第七识的我相所表现的。

 

【通情本】,一切众生、一切有情发生这个情绪的作用,也都是它所变。

 

所以我们普通讲:【哎,你注意呦!我这个人个性不同。】

 

我们普通讲话、现在人讲话,这个个性就是第七识的【我执】;

 

是有不同,每个人个性不同,由第八阿赖耶识种子所爆发出来的。

 

所以这一点,就比较讲到第七识深刻一点了,很难懂一点。带质境有【盖覆】的,【通情本】。

 

【随缘执我】,这个他,从生命一来他就抓住这个【我】。

 

【我】在哪里表现?并不是单独有个【我】——【随缘执我】。

 

碰到事情,做什么有思想,那个我见、这个主观,所谓我见就表达出来了。

 

个性、主观,这个我见越强的人,个性也越强。所以【随缘执我】。

 

但是这个【我】有个什么东西呢?没有东西,它是【非量境】,非量。

 

其实呀,自性中本来【无我】;

 

所谓本来无我,本来是【大我】,非常伟大的我。

 

可是因为我们没有证得道以前,所以始终抓着一个【随缘执我】的这个小我,所以父母给我这个身体以后,就抓住这个是我,很看得牢——非量境界,所以【我】的境界是非量境界。

 

那么,第七识所包含的心理、心态,【八大】,八种大烦恼都有,那么这个注解上有,哪八种大烦恼?本书注解上有的,不需要我们讲了。

 

因为我们讲什么是根本烦恼、什么是这种心理状态,都在《成唯识论》将来都要仔细地讨论。

 

讨论到了以后才晓得,自己打坐作功夫,哪一种状况是属于什么心态的,不要搞错了,以为自己得道了。

 

所以,第八识的最密切连带关系:八个大烦恼、五种遍行。

 

我们注意这个五遍行,五遍行八识里头都有,五遍行好厉害。

 

什么是五遍行?作意、触、受、想、思,这是五个遍行。

 

前五识、第六识、第七识、第八识里头它普遍地存在,五遍行。

 

所以我们注意哦,修道的人,不管你修净土、修禅、修密宗、修止观,有时候觉得自己第六意识空了,有许多修道打坐身体上功夫气脉也做得蛮好,也觉得打起坐来【我也没有思想没有念头】——你不要自欺了!

 

没有粗的想,正在【思】的境界。那个细微,【我都知道!】这是思的境界,正在五遍行中。

 

你什么空了嘛!那就真叫做空了,你空搞一场,是【空(kòng)】了,做了空子了。

 

所以这个五遍行要认得清楚得很。但是五遍行最可怕,它八个识里都存在的。

 

所以第七识里头,有大烦恼八个、遍行五个,但是有【别境】。

 

别境里头有几个心态,有一个心态是【慧】。

 

【慧】是别境哦!怎么叫别境?

 

我们普通人心理状态里头,没有得道以前,有思想、有妄念,没有智慧;

 

悟道的时候有智慧。

 

这个智慧是【不思而得,不勉而中】,引用《中庸》的话,【不思而得】,不要去思考它,不要去研究它,一通百通、自然悟了。

 

【不思而得,不勉而中】,一点也不勉强,随时在道的境界里头。

 

【不思而得,不勉而中】,你们要注意!这个是【慧】的境界,慧的境界不是思想出来的。

 

你说我打起坐来想出来、研究出来,那个是妄心哪,那正是妄心妄想。所以【慧】是别境,另外一种境界。

 

但是第七识里头,第六意识意根真的清明了,慧(智慧)透出来了,所以它又具备一个好的特殊境界——别境慧。

 

但是第七识啊,根本烦恼大得很,这个树根一样,水泥做的根牢得很,什么呢?

 

【贪、痴、我见、慢、相随】。

 

你注意哦,我们根本烦恼三个:贪、嗔、痴,第七识没有“嗔”哦!

 

一切的贪欲、贪念,我们贪名、贪利、贪高兴、贪漂亮、贪什么,都是它;

 

痴迷,最痴的东西,那痴极了!就像猪那么痴,愚痴到极点,这个地方。

 

没有“嗔”哦!这个“嗔”是第六意识最大了,越想越不对:“老子揍死你!”哎!这个是第六意识。

 

第七识那个意根里头啊,可是它虽然没有“嗔”,有个什么?慢、我慢,“我”是不得了的。

 

等于我们从前看的写的小说,所谓《阿Q日记》,上面所讲的,挨了人家的打的那个白痴,被人家打了以后,个个欺负他,他自己白痴嘛,一点办法都没有,但是他还是:“不要紧,格老子,哼!儿子打老子!”自己给人家打了,他还骂:“哼!不要紧,儿子打老子。”好像自己还是你的父亲,你这个儿子打我!描写一个白痴。

 

但是这种人的心理状况经常有,一个非常懦弱自卑的人,受了人家欺负的时候,有时候想想:“哼,我还怕你啊?我才不怕呢!不过我让你就是了!”我慢。这是一面的我慢。

 

还有一种我慢呢,人生下来,现在我们叫做自尊心,好听一点。所谓自尊心,人就是我慢,总觉得我了不起。

 

这个我慢这个东西呀,慢心是不得了的啊!很可怕的,与生命俱来的,所以属于第七识的。

 

这一生下来,“我”就觉得,我比你就不同,我就是比你好。最笨的人他觉得比聪明人“我还是比你好!”这个是“我慢”。

 

如果有了学问有了知识以后啊,这个慢心增加了,叫做“增上慢”,所以学佛是最怕增上慢。

 

有一点功夫了、有一点心得了,哦!然后啊,天下人都不在眼下了。

 

我们看到很多的过去老前辈人学佛的,你譬如说熊十力呀、欧阳竟无先生,我们当时就讲:“哎,这二老啊,增上慢,太可怕了!”那是增上慢。

 

太虚法师跟他也可以说同门嘛,都是杨仁山先生的弟子,想跟他俩谈一谈唯识问题;太虚法师也不错啊!

 

欧阳竟无说:“太虚!他有资格来跟我俩谈唯识?不准!”就这样“慢”。

 

那个增上慢是严重得很啊!所以有道有学问的人,那个慢心是越来越严重!那一种心叫做“增上慢”。

 

“增上慢”是非常可怕哦!

 

诸位呀,学佛修道要学问,学者多犯这个毛病。学问越好增上慢越大,所以成道越难。所以我们大家都要共勉之啊,共同要勉励。

 

所以贪、痴、我见,主观的我见、成见、主观等等,慢心,这些心态的状况,都是跟着第七识与生俱来的,只要生下来(就)同来的。

 

不过我们又回转来讲,以凡夫境界啊,我觉得贪、痴、我见、慢都是好东西,一个普通人没有悟道的如果没有这几样他活不下去了,不想活了;

 

一个白痴,一个最最没有出息的人,因为他有慢心,他也觉得自己是顶天立地的大丈夫啊,哈!这是另一面,讲一个普通心理的笑话的话。

 

可是在修道,我们之所以不能证道,这几样东西,心态的障碍太大、太大了。

 

所以第七识是这么一个东西,介绍完了。

 

第二首告诉我们,【恒审思量我相随,有情日夜镇昏迷。】

 

换句话,有些人爱睡觉,糊涂的人“我执”越大;

 

脑子聪明学问好的人,我慢、我执越大;

 

但是越糊涂的人、越爱睡的人,我慢更大、我执更大。

 

就是这个第七识的【我】,你要注意。

 

所以这个【我】啊,这个第七识这个东西、意的根哪,它的那个地方的心态作用:

 

【恒】,经常的;

 

【审】,这个【审】字注意哦,会审察、仔细得很。

 

我们这个意识的作用有时候粗枝大叶,譬如对一件事情,人家说:“哎,你这个东西送给我好不好?”

 

我们有时候高兴这个意识就说:“好哇!你拿去!”嘿,意识作用。

 

过后,他拿走了,有时候一静下来一想,心里:“这个不对!太可惜了!刚才怎么给他了?!”

 

这个是第七识的审察自己,你看不出来,那都是第七识的、意根的那个【我见】来的。

 

所以它【恒审思量】,平常在思想,这样、那样……那个细得很。不是我们普通心理状况所了解的第六意识。

 

第七识是【恒审思量】。

 

这个一起思量、这个念头一起作用,【我】就在其中了,这就是【我】嘛。

 

认为我怎么可以这样?我不可以啊!

 

“哎,我怎么送给他了?!我怎么答应了他呢?”就是譬如说我们这一件事情,过后一想后悔啊。

 

睡着了、将睡未睡,或者一睡醒了,思想第六意识门面都没有打开、没有开张的时候,在那个迷迷糊糊中间,那个作用就是第七识,我思的这个意根来的。

 

【恒审思量我(我见)相随。】

 

所以西方哲学家笛卡儿所讲:“我思则我存”。

 

我经常说,笛卡儿很不错了,真有见地,已经到达这个认识。

 

就是王阳明所讲的良知良能,也只认到了这一点。

 

所以王阳明的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王学的四大教、名句。

 

但是王阳明也是打坐的呦,他也发过神通哦。

 

他只看到第六意识的意根——第七识这个境界,认为这个是良知良能;

 

第八阿赖耶识他影子都没有摸着。

 

可是你要晓得哦,一个修养作功夫到了破了、转了第六识,能够到达第七识境界的人,决定可以成大师了、大哲学家了,了不起呦!

 

智慧超人一等的。因为第七识里头有个【别境慧】,所以哲学家的思想都是这个别境慧出来的。

 

文学家有时候的名句,那个好的文学境界自己都不晓得怎么写得出来的,那个也是别境慧里头出来的。

 

所以啊,这个第七识是这样的,【恒审思量我相随,有情(一切众生)日夜镇昏迷】,这个【我】识、第七识跟着你,昼夜跟着你,【镇】字要注意,把你压住了,把你压住在那里。

 

【镇昏迷】,所以我们的无明,智慧出不来、不能悟道,【镇日昏昏】,就是这个东西,我见、我相。

 

【四惑八大(什么是四惑下面都有,八大烦恼都有)相应起。】

 

这个东西最厉害!四惑、八大这些东西都是这个意根(第七识)的作用。

 

【六转呼为染净依。】

 

哎,但是你说我这个【我见】、第七识要怎么样修到无我呢?

 

我们怎么样达到无我、把我空掉?

 

嘿,要它的前面那个东西——第六识转了,它(第七识)也转了。

 

它跟第六识两个呀,阴阳两面,这样转的。

 

第六识转了,第六识完全分别妄想不起,变成清明在躬的时候,第七识也变成净相、干净的面了,这【我】已经干净面了。

 

第六意识一动、一冒火了、一起念头了,第七识马上也变成黑暗面了。

 

所以第六意识跟第七识它两个关联那么密切。

 

所以【六转】第六意识转了,【呼为染净依】,“染依”就是污染了,凡夫就跟外境污染了,外境界的污染、第七识被污染了。

 

因为第七识它本身啊,虽然有个我见,他不会分别思想,带领它做坏事是第六识。

 

所以《西游记》上把这个第七识变成哪一个师兄弟呀?就是那个沙和尚,光是挑东西的,跟着后面挑。

 

那个猪八戒是情感,猪八戒骗沙和尚:“哎哎!师弟啊,你不要听猴子(猴子就是第六识),不要听孙悟空,听我的!”

 

那个沙和尚也莫名其妙,听猪八戒骗了。碰到了孙悟空(第六意识):“你怎么那么笨,又听这个老猪走了!怎么听这个感情走哇?你跟我来嘛!”

 

哎,沙和尚又跟着猴子来了,呵!“六转呼为染净依”,他自己没有多大的主见的。

 

所以你知道,我们禅宗的六祖,你说他一个字不认识,他的那些跟着他学的徒弟们都是第一流的法师、第一流的学者,他平常听他们讲完了,他就可以给他们作结论的。

 

所以六祖他唯识讲得最透了:“六七因上转,五八果上圆。”

 

所以悟道的人,第六识先空念头、空掉了;

 

第七识就是因上转,初初悟道,得一个清净法身的境界。

 

现清净法身容易,这是六祖讲的,【六七因上转】。

 

你要想把身体也转化过来,肉体四大、心物一元都转变,把五根都转变有五神通了、起作用了,所以报身、化身的成就啊,五识同第八阿赖耶识要证到佛果以后才变得了啊!

 

你看他老人家两句简单扼要的话,把唯识修持的道理(说明了),【六七因上转】。

 

所以我们修净土念佛的也好、修禅的也好、修止观也好,初步的要想空转呢,转这个第六意识。

 

第六意识清净、空转了,那么差不多了,第七识跟着转,所以【六七(是)因上转】。

 

前五识、第八识,前五识我们不是讲过了吗?

 

要到第八阿赖耶识转了,前五识才能转哦,很难哦!

 

所以是【五八果上圆】哪!

 

所以第二首就讲:【四惑八大相应起】,第六识转了,【六转呼为染净依】[录音中断]……要修道了,第七识俱生我执也跟着庄严起来了,它是这样转的一个东西。

 

那么,下面讲得道的时候,【极喜初心平等性】。

 

因为第七识这个俱生我执,它同第六意识相依为命,它是第六意识的根。

 

所以菩萨登初地欢喜地的时候、刚刚悟道的时候,功夫到了三际托空,在三际托空里透出来这个别境慧,突然一悟。

 

所以大家要问禅宗怎么叫【悟道】,你就是做到三际托空,那个是心量的境界啊!

 

你悟了没有?那个悟是般若诶!你在三际托空心量的境界里头透出了这一悟,所以才【别境】了:“啊!”这个道理。这就是悟。

 

譬如说有些禅宗语录讲错了,破初关,【未参禅以前,见山是山,见水是水;悟道以后,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那是功夫境界、心态的状况,那同悟不悟没有关系。那是说看到这个境像心哦!

 

那我们把第六意识只要摆平了,你看一切境界都不同了,这没有什么稀奇嘛!

 

所以见道以后啊,【见山是山……】这都是空话!

 

悟道,悟与不悟,禅宗这一悟——【慧】透出来的。

 

但是要这个定的境界、心量的境界到达了清明,这个中间透出了这一点慧的觉性,叫做【悟了】。

 

不是说你们拿着某一个清明的境界,抓着这个境界,【哎呀,我得了道!我悟了道!】

 

你不是自己欺骗了自己吗?所以我们上午讲到明朝那位名士所讲人生做三件事:自欺、欺人;不然被人家欺。多半在自欺中过,要特别注意!

 

所以第七识,初地菩萨得道的时候,登达欢喜地。

 

其实初地的欢喜地啊,就是四禅八定初禅定功夫配合的。

 

所也初禅呢,【定生喜乐】。【极喜初心平等性】,只要菩萨一登地,见到自己空性的时候,初地登欢喜地,我见没有了,我相没有了,看一切众生都是平等、慈悲。

 

所以,【极喜初心(发起)平等性】。

 

但是,换句话说,我想在座好几位都有这个经验,当你用功好的时候,心境很和平的时候,自己好像的确没有我相了,人家侮辱你打你一下都不会生气,觉得每一个人都很可怜、都很可爱的,会慈悲心会起来的。

 

【平等性】,我跟你都平等、一切平等。

 

但是这样叫做无我吗?没有哦,还早哦!初地菩萨登地,刚刚见到了无我的这个平等性。

 

真正达到无我要八地以上的菩萨,【无功用行我恒摧】,到达第八地菩萨,拿我们刚才以禅宗比方,到达破了重关的时候,【无功用行】了。

 

【无功用行】很难了,不需要用功了、自然都在用功,行、住、坐、卧都在定中、都在慧中。

 

在水里头游泳也好、你去打滚也好、跳舞也好、打架也好、开车也好、登山也好、滚下来也好,你都在定慧中,不需要有定有慧,【无功用行】。

 

所以我们晓得,像禅宗的祖师赵州和尚,大禅师,八十岁了,还到处找明师、访道。

 

所以【赵州八十尤行脚】,到处参访善知识。

 

当然,他是方便讲的话,人家问他:老和尚,你是大祖师,八九十岁了,还在外面跑什么?——为了这个要打成一片哪!此心还没有打成一片。

 

禅宗所谓打成一片,还没有到达【无功用行】。你还要打坐作功夫入定才有,不打坐不作功夫你那个道就倒掉了,不叫做【道】了,叫做【倒】了,茶杯要【倒】出来了。

 

用功才有道,不用功没有道,这个道你说还值什么钱嘛?不值钱了!

 

所以菩萨到第八地以上,【无功用行】,所以叫第八【不动地】,不退转了。

 

没有到第八地以上的菩萨,你功夫再好、智慧再高,还会退转哦,还会退到六道轮回里头去哦,还在那里转的哦!

 

到第八地以上的菩萨,在不动地才可以不退转。

 

但是到这个时候是【无功用行】了,不需要用功自然用功,无往不是道,无一不是禅。

 

到这个时候才是真做到了【有我的无我】。

 

【无功用行我恒摧】,永远真正无我境,人无我。但是第八地以上的菩萨,只破除了人无我,法无我还没有到达完全干净哦。

 

所以,【如来现起他受用,十地菩萨所被机。】

 

真做到法无我的时候,成佛了,十地以上的菩萨,进入了如来地、佛地了。

 

那么还有我没有我呢?对不起,还有我,这个我是什么?佛的大慈悲,千百万亿化身,一切处度众生。

 

所谓【他受用】,这个我啊,一念一动,这个【我】念一动:“哎呀,我要救这个人!”这一念一动,就化身出去了,变成【他受用身】。

 

这个化身教理上也叫做为【他受用】——为利益你而用的,一切的动作为了帮助你,乃至打你骂你一切等等,爱你、笑你等等,为了【他】。

 

所以佛菩萨的境界,化身千百万亿,这个身,像释迦牟尼这一生,来教化我们这个世人,这一生的释迦牟尼佛的肉身,也就是【他化】——他受用身,为我们一切众生。

 

这个【他】指我们其他的一切众生。

 

所以成佛有我,这个才是大我,这个才是真我。

 

所以佛一生下来,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这个【我】来了,还是有【我】。

 

所以难懂吧?所以修行之难吧?先要无我。后来的真我,是这个样子。

 

但是这个真我是《涅槃经》上讲:常、乐、我、净,这个我。这个我是如来地境界、成佛了的境界的我。

 

所以【如来现起】,现量境要起就起。看这个众生,所以观世音菩萨循声救苦,以三十二变化身,救度这个世界。

 

岂止三十二?他在密教里头,有二十一尊度母,也是他的化身。

 

所谓正法明如来、准提佛母,就是他的正化身,都是他的变化。

 

这些身有时候变成二十一尊度母,所谓绿度母、红度母、白度母等等,有时候又变成【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

 

观世音菩萨何以有如此的功德?

 

因为他早已成佛了,他的本名叫【正法明如来】,正法明如来化身在这个世界是观世音菩萨,同西方极乐世界观世音菩萨也是他的化身,正法明如来。

 

这一些化身就是如来的境界,【现起他受用】,为了众生,自己【我】化身出去的【我】,这种境界,要到十地以上的菩萨、到佛地,这个我是真我的成就,常、乐、我、净了。

 

第七识,我们也交代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