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读心术的神人---基斯巴利

标签:
基斯巴利读心术预知行为影响行为看穿心思 |
分类: 量子科学、宇宙人生、道、中医 |
还有一个小MM,被他挑选,让她回忆初吻的时间,地点和谁,看着她的眼睛,他准确的说出了女孩的初吻是在13岁,密西根洲战争纪念舞会,最神奇的是他说出女孩初吻的男生的名字凯文。怎么会,观察别人的眼睛就能读懂别人的心。
在百度查了下基斯.巴利,没有查到此人的资料,也没有找到读心术专家之类的。他到底是魔术师还是骗子?万能的SKYER,有谁有他的详细资料以及出版的书籍,他让我想起了福尔摩斯,但那是小说中的人物,不是亲眼所见,实在太令人相信了。他就算是个骗子也是个高明的骗子。
另一本科学杂志《Smithsonian》2012年4月刊登了另一篇文章《The Origins of Futur-ism》,则提出了五种“颇为有效”的预言方法。
作者布鲁斯·斯特林是位颇有名气的科幻作家,也是位未来预言家和未来派画家,曾著有《Tomorrow Now》一书。
针对此说,布鲁斯·斯特林潜心研究并概括了一些切实可行的“预知之道”。
第一种:统计法。即对政府和企业收集到的数字和图表等原始数据进行分析,筛选得出潜在的趋势。比如想知道市区里一个人流量多的地方会不会出现一家新的星巴克咖啡店,靠的是人口统计调查,而不是什么“千里眼”。
第二种:走访调查。未来要发生什么,人们当然看不到。但如果他们去调查发现,便有可能知道什么事是会发生。其实做些很简单的调查,比如采访一下相关人士,上网搜索一些资料,使用社交网络,再加上了解到什么人什么时候在哪里干了什么,以及这个人为什么要这么做等几个基本问题后,便可能预料即将会发生什么。
第三种:借古喻今。这种方法从根本上说是不准的,但人们总是忍不住要这样做。实际上,过去到底发生了什么,我们所知道的,可能并不比未来将要发生什么更多。如果说未来主义是由近看到远,那么历史则是反过来,由远看到近。这个道理并不复杂。
第四种:情景预测。这种方法会用到一系列特定的手法,让人产生心境上的变化,其目的是帮助那些逃避现实的人正视自己,接受现实。在这个过程中间,可能会用到演戏和排练等各种引导方式。
第五种:也是最有效的一种,但它建立在穿越时空的可能性之上。即如果你穿越到了过去,那里有人从未体验过现代,那么你只需要直接描述现实是什么样子的,目前正在发生些什么———在对方眼里,你讲的就是“不可预知的未来”。
未来一直在我们的想象中
科幻作家布鲁斯·斯特林认为,从另一个角度看,“未来其实已经来临,只不过它落脚的地方只有一间屋子大小”。住在这个屋子里的人,很可能就是提出可行方案、想方设法消除饥饿或者保护环境的先驱。它更为常见的存在方式,是由一些具有不同寻常、叛道离经的思想行为的人提出来的“疯话”。但这种人刚开始通常只会成为世人讥诮的对象。
按照这一标准,斯特林认为19世纪最伟大的未来学家,不是赫伯特·乔治·威尔斯,而是法国漫画家亚尔培·罗比达。
罗比达是一个讽刺作家,他创作的目的只是为了挑起人心中的不安,刺激人们发出悔恨的轻笑。当时罗比达给许多描绘20世纪的册子和小说(有一些是他自己写的)配了插画,主题包括未来是如何用电的、飞行机器、妇女解放,以及其他远超于当时现实的种种设想。罗比达认为这些设想都是可笑至极的,他也许并没有想到,在今天的我们看来,这些插画竟有了一种异样的美。
20世纪的人们对罗比达的精准预言几乎没什么感觉。因为有更可笑的事,正在不断地被人设想出来。我们预知的未来本来就只是一个幻象。即使是最高明、最深远的预见,时间一过便只是纸上留痕。
你我何尝不是一直在预见未来,在天马行空中提出创意,最后终其一生来将之变成现实。对未来的预见,其实来自于我们的危机感、自信心、创造力……未来一直在按照我们预知的模样,在我们的前方静静地蛰伏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