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中庸·第二十章》的理解——读《中庸》十八8
(2010-05-31 03:23:06)
标签:
诚诚者诚之者《中庸》贤人圣人率性修道中庸·第二十章 |
分类: 我读《中庸》 |
上接我对《中庸·第二十章》的理解——读《中庸》十八7
诚者(1),天之道也(2)。诚之者(3),人之道也(4)。诚者,不勉而中(5),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注解》
(1)
(2)
(3)
(4)
(5)
《译文》
天地万物本身就是真诚无妄,这种自然化生万物“致中和”的规律。叫做“天之道”;
事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认知、认识能力,在对事物有了较全面的正确的认知明白后,无过无不及去处置,去作为。这种从认识到体现诚的过程,叫做“人之道”。
天生就真诚的人,不用勉强,他的认知和行为就适中;不用思虑就得当。不慌不忙就和于自然规律“致中和”。这是圣人啊。
经过学习体现诚的人,就要选择最妥帖、适中、妥当的办法,而坚持不懈地去实行的人。
《领会》
无为领会:这段文字是接着上文“诚乎身矣”而言。诚者,就是“真实无妄”。天地万物,相互作用,大化流衍,生生不息的生命过程,是真实无妄、是真、是诚。从《说文解字注》看:这个诚字,正是对天地交感化育万物概括与表达。所以说:“诚者,天之道也。”
从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诚”既是“道”,诚是道的显化,道是无形的诚。
这正如《老子·二十一章》所述:
无为领会,老子这里所说的:“有象”;“有物”;“有精”,“甚真”,“有信”。指的就是诚。
故此《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者,自然之规律也;自然之本然也。)
再有,天地自然至诚生化万物;天地自然至诚生化并赋予人之“性”(天命之谓性),即能认能识,能悟能行的潜能。人“率性之谓道”,会自然而然以至“诚”。所以,人之“诚者”,也是自然之必然如此。即“天之道也”,
但是,人亦血肉之躯,亦有动物属性的一面,易被物欲所累,使其认,识,悟,行未能真实无妄,而背离了为人之道。所以儒,道,佛三家都教人:不要物质财富贪欲,要回归人之为人的本性本心。这就是《中庸·第一章》的第三句:“修道之谓教”。通过修道受教的刻苦努力,以求得那真实无妄的诚境,这是人生理所当然之事,所以说:“诚之者,人之道也”。
真实无妄(诚者)的人,为人处世。不去刻意勉强,自然适中;不用苦思冥想,一看懂得;从从容容“致中和”。这是圣人啊。
主动受教修道(诚之者)的人,时时排除私欲,爱人惜物,认识本善,坚持不懈,尽心尽力。这就是我们所称颂的贤达之人啊。
我们怎样才能成为一位贤达之人哪?接下来就有论述······
(未完待续
博主回复:
赊旗客
博主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