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王阳明:迷人走直线,智者行螺旋

(2022-06-23 05:47:15)
标签:

大连心理专家

大连心理咨询

大连心理咨询师

杨光

杂谈

分类: 【心理疗愈】
王阳明:迷人走直线,智者行螺旋

知道要做工夫的多,下手做工夫的也不少,但能把工夫做下去而不断深入的,却少之又少。之所以成就者是极少数,一大原因就在这里。

那么就有一个问题:为什么工夫做不下去?一般以为的原因,多落在一些先天素质上,譬如信根不足、愿心不够、志气不坚、秉性不韧之类。诚然,但却忽略了后天的因素,即道理的通达、认知的准确。仅仅把道理弄通了,把认知摆正了,就可以为我们扫除很大的障碍。

在做工夫上,古德教我们用功,从来都是勇猛精进,要不间断,要打成一片。但我们实际做起工夫来,却总是时有时无、时断时续,挫败感随之而生,信心随之瓦解,信念随之崩溃,放弃,便成为难免之事。但这真的只是我们个人的问题吗?王阳明有句话告诉我们,不是的。

这句话说:“一起一伏,一进一退,自是功夫节次。”起起伏伏,进进退退,这本来就是工夫行进的路线。

这句话,真是让人豁然开朗。

王阳明这是站在天道视角来观照工夫,人也是寓于天地运行中的,人的一切都要遵循天道法则,工夫也自然如是。而天道行“曲”,宇宙间的天体运行哪个不走曲线?人世间一切事业的成就哪个不靠迂回?工夫的成就,自然也是在曲线迂回中完成的。这便是“一起一伏,一进一退,自是功夫节次”的真谛。

事物的发展前行,本来就是螺旋上升的。太极图中间那条曲线,之所以不是直线,就是指示我们这个。起伏进退,螺旋上升,这个就是所谓中道。天道之所以行曲,就是因为天道遵循中道。所谓中道,即阴阳的互生互成,起生于伏、进生于退,所成之路径便是曲线螺旋上升。工夫如是,世事如是,一切如是。

明白了这个道理,你还会以为工夫起起伏伏、进进退退,都是自己的原因吗?天道本来如是啊!既然工夫进境就是这样在起起伏伏、进进退退中前行拉升的,那么工夫还会因为这个而做不下去吗?

不明此点,仅仅是见个“工夫相”。明白了此点,才能进入“工夫性”。着相则困于相,入性才能贴近实质。从容还是局促,就从这里分野。起伏进退不可免,区别只是从容前行、以其为路,还是沦落其中、陷在取舍拒迎之冲撞的停步不前上。

故曰:迷人走直线,智者行螺旋。古德云:“退步原来是向前。”

所以说有些东西,往往在儒家才见得到,别家是很难见到的。再比如对于七情六欲,相应于境界,人们只知道要无欲无求,落在人性的真实上就难免落在架空虚伪或拉扯撕裂。而儒家只讲一个“不过”,只讲一个“不失其正”,由此自然得个中意,不仅真切笃实,慢慢也自能涵养出个“未发之中”的本体来。

儒家之尊,儒家之贵,就体现在这样的地方。说三教合一的多,多落在和稀泥的委屈调和上,心里其实还是有个最尊最贵的自许处,不脱我执和自满,把各自相应的不同混淆于客观上的高下。自古以来即使是很多大德,也在这里拎不清,所以说根本智易成、差别智难就,法身易成、报身难就。真明白各家不可替代的好处,真懂得各家不相重叠的位置,才有资格谈三教合一。所谓合一,不仅是“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也是“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万道并行而不相悖”。

王阳明告诉我们,做工夫的前提,是承认、接受和遵循这个“一起一伏,一进一退,自是功夫节次”的天道法则。如此叫做“不助长”。何为助长呢?阳明言:“不可以我前日用得功夫了,今日却不济,便要矫强做出一个没破绽的模样,这便是助长,连前些子功夫都坏了。此非小过,譬如行路的人遭一蹶跌倒,起来便走,不要欺人,做那不曾跌倒的样子出来。”人前“矫强”要装,这是欺人的助长。

此外还有个自欺的助长。便是前面得个小小受用处,便要把住不放,而“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又有什么境界留得下抓得住呢?留不得抓不住之后,心中更增起伏进退,所以叫助长。明明留不得抓不住却还纠结于起伏进退,所以是自欺。这是自挖陷阱、自掘坟墓,画地为牢、作茧自缚,最为贴身、最难摆脱,故阳明子言:“诸君功夫,最不可助长。”

然后怎么样呢?王阳明说:“依此良知,忍耐做去……任他功夫有进有退,我只是这致良知的主宰不息,久久自然有得力处,一切外事亦自能不动。”这才是真正的做工夫。“必有事焉,勿忘勿助”。致良知工夫如此,一切工夫也无不是如此。

只管忍耐做下去。
==================================================================

担忧并不会阻止坏事的降临,只会让你没法享受当下的美好。

王阳明:迷人走直线,智者行螺旋

2022-06-2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