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种“坏”心理你有吗

标签:
大连心理咨询大连心理咨询师大连心理咨询专家杨光杂谈 |
分类: 【心理疗愈】 |
有人说,人的内心深处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多项心理学实验证实,每个人一生都难免被6种消极心理左右,从而损害自己的心理健康,破坏人际关系,甚至走上人生的弯路。我们如果战胜这些心理,就会进化成更完美的人。

鸟笼逻辑
惯性思维缺创新
心理学上与之对应的说法叫“鸟笼逻辑”:屋里挂一个鸟笼,客人看到难免会问鸟在哪儿。无休止的解释会使主人不得不选择扔掉鸟笼或买只鸟。
“鸟笼逻辑”说明,几乎所有人都会下意识地采取惯性思维。生活中,还有不少人会依赖过去的某些经验分析问题,并作出判断和决策。这种思维模式会造成思考问题出现盲点,使人缺少创新,难以改变。
因此,做决定时先要退一步,想想是否已经将问题考虑全面了;然后慢一步,想想还有没有其他办法;最后跨一步,别让自己陷入固有思路,再逆向思考一下,没准可以碰撞出更多火花。
破窗效应
自暴自弃没出息
“破窗效应”是美国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共同提出的心理效应:某间房子的窗户破了,若没人修补,那不久后其他房屋的窗户也会被打破。人们会认为,都已经这么破了,那再破一点也无所谓。
这一效应具有现实意义。现在,日子越过越好,可人的心理却越来越脆弱,工作、感情中总有痛点,让人放弃努力、自暴自弃。事实上,有些挫折只是心理暗示的结果。学会管理情绪而不是发火,必要时可找专业心理医生咨询。每天夸自己一次,想想自己羡慕、嫉妒的人是否也有不足,用自己的长处与他们的缺点对比,慢慢找回自信。
习得性无助
缺乏斗志陷入绝望
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把狗关在笼子里给予电击。重复多次后,他把狗放出笼子继续电击,狗已经不会逃跑了。“习得性无助”这一著名的心理学概念由此提出,指不可控事件不断发生,让人无能为力,丧失信心,陷入无助的心理状态。
“习得性无助”在人身上表现为习得的无能为力:当一个人发现自己再怎么努力都会失败时,他的精神支柱会瓦解,丧失斗志,选择放弃,陷入绝望。
我们应运用积极的心理机制化悲痛为力量,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培养自信很重要,人在感觉良好时充满自信,处处不顺时缺乏自信。
旁观者效应
凡事推脱难成功
1964年的一个晚上,美国纽约某公寓前,一名女子遭遇歹徒。她绝望地喊叫,许多邻居打开窗户,却无一人下楼营救,导致女子被杀。这件事引起社会心理学家的思考,并被归纳为“旁观者效应”。
危急时刻,若周围只有一个人,那他会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责任,更可能伸出援手。可有多人在场时,责任会在无形中被分散开,造成“集体冷漠”的局面。
现实中,若家人都觉得做家务不是自己的事,那家里很快就会一团糟。工作中抱着这样的想法,人们会觉得自己要做的事少了,但机会也越来越少,发展空间越来越窄。所以,人的敌人常常就是自己。
证人记忆效应
最难认识是自己
有人爱说“我还不了解自己吗”,可他们还真不一定有自知之明。美国心理学家珀费可特和豪林斯曾经在实验中让证人回忆一起绑架案的细节,结果发现,那些对笔录信心十足的人回忆的细节并不比那些没信心的人更准确。这种不能认识自己的现象被称为“证人记忆效应”。
然而,人最难认识的就是自己。能认识自己是心智健全的标准,自满、自大、自傲的人很难获得成长和进步,与周围人的关系也不和谐。因此,人不能没有自信,但不能自傲、自负。关键在于,做事情时,除了自我反省,还要听听别人的建议。
晕轮效应
以偏概全伤人际
有些人失败后就认为自己“一无是处”、“毫无价值”,这种以偏概全的自我否定会诱发自卑、自责。还有人跟朋友闹矛盾,就认为“此人不值得交往”,一棒子打死对方,影响人际关系。这被称为“晕轮效应”。
以偏概全的论断多半都是主观心理臆测,就像仅凭一本书的封面来判定其内容好坏一样片面,容易让人对自己或他人产生不准确地判断。思考时全面、客观一些,多用“有时”、“某些”代替“总是”、“所有”,这样才有助于我们对自己和周围的世界形成准确地判断。
前一篇:处理好人际关系的方法秘诀
后一篇:九种方法提高思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