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3/middle/5ee9391eg8ca7961adec2&690
都说人类是最高等的智慧动物,而语言与创造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或许有一定道理。但从几十年的人生阅历沉淀,个人却总是觉得,人类与动物的最大差异,是善于伪装与虚与委蛇,是惯于弱肉强食与强盗逻辑。或者,虚伪才更应该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最大本能。
让自己对这一问题有切肤认识的,得从亲身经历的一个故事说起。
初中的我非常调皮,或者用不少人的思维来算,可以纳入小混混的行列。每天逃课、抽烟、喝酒、出入娱乐场所,甚至随意找借口殴打不顺眼的男生等等,几乎都曾经历过。因此自己从来也就没把自己当成一个乖孩子、好学生。
这样的思想一直持续到高一,在自己奇迹般竟然考上高中并糊里糊涂的读完一学期之后。突然觉得,难得自己就这么一直混下去吗?为什么不尝试着在课堂之上,也成为所有同学敬仰的对象,而不仅仅是课外被畏惧的对象呢。很多事情就是这么说不明白,自己竟然就真的沉下心来开始好好听课看书,并逐渐与原来的狐朋狗友疏远。只是由于原来的逃课太多,要在短短几个月内追上来谈何容易。一直到高一年终考试前的最后一次摸底考试,成绩不过脱离了倒数10名,进入了中下层次而已。
或许自己确实有些读书的基因,通过摸底考试,基本已经清楚高一课本的内容要领了。因此对即将开始的年终暨分科考试是充满信心的。尤其是在班主任为了激励大家,宣布设置单科前三奖、综合前五奖、进步十名以上奖、进步最快奖等,以及综合前三直接上报校级三好学生起,更是埋头树立,尤其是对班主任带的化学课,尤为精心准备。
结果几乎在我的掌控之中,考试分数出来后,我的成绩引发一片哗然。文科综合全年级第七,理科综合全年级第三,而化学则是惟一的一个满分!老师们甚至单独就我的成绩开会,盘查是不是做泄露考题、作弊的可能。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于是,在班级奖励的过程中,一直坐在最角落的自己,一次次走上讲台,从班主任略带怀疑的眼神中,接过钢笔、本子、圆珠笔等一大堆奖品,整个奖励会几乎成了我的个人秀专场。而自己也在全体同学嫉妒、羡慕的眼神中被整整洗礼了几十分钟。尤其是最后班主任似乎带些不情愿的说,三好学生就按之前的报时,自己感觉真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有谁能在这样的时刻不飘飘然呢!
其实所有所谓的差生,都是自尊心特别强,并渴望被认可的。或许自己成了这个群体一个另类的代表,原来熟悉的各个年级的小混混们,从初一到高三,都在义务帮我做宣传,提起我的神话般的进步,就好象是自己进步了一样。于是不到一天,全校都知道我将被评为校级三好学生了,甚至准备好在几天后的全校大会上,当我上台领奖时,集体站起来为我鼓掌加油。
那几天的自己,无疑是人生中最亢奋最幸福的,走路都飘忽忽的。但在全校大会上,当宣读三好学生名单并上台接受校长颁发奖励时,读到高一(一)班,三个名单赫然没有我,全场小规模的嗡了一声,几乎各个角度都有诧异的眼神向我集中过来,无数认识的不认识的质疑的眼神,打的自己几乎一下喘不过气来。转头看了看班主任,面无表情的坐在过道边上;再看看上台的三人中,有一个是只不过是班级第五、却是他的外甥时,似乎一切都明朗了。是啊,有什么比拿下一个莫名其妙进步的学生,换上一个日常成绩很稳健的好学生,更有说服力的理由呢。
好在强烈的自尊支持住了自己,选择性的忽略了外在的议论。在随后一天的分科志愿填报中,班主任意气风发、甚至赤裸裸的暗示说,选择理科的就依然还在高一(一)班,还是我带班主任,大家填好了先给我看下再交云云。结果,全班80%的都选择了理科,只有几个实在理科不怎样,或者对班主任有意见的才选择了文科。我默默的在志愿表上填上了文科,并最后一个将表格交到了班主任手中。他下意识的说,化学考的不错,到了高二继续努力……突然又诧异的住了口,抬起后透过那厚厚的近世眼镜和我对视了起来。或许这是我记忆里第一次和老师这么无礼的对视,而且还是他选择了退缩。但是我知道,从那一刻起,我再也不会叫他“老师”这两个字。事实也是如此,之后两年,好几次路上遇到,都能感觉到他反射性的选择绕开或是埋头快速走过。
或者他想不到,当年一个出乎“人情”的决定,让一个学生对“诚信”产生了那么大的动摇,甚至差点击垮一个人的自尊。但也正是有了这次经历,让自己对不诚信极其的憎恶,并以此来作为交友的很重要的一个标准。
虽然多年的工作,始终处在广告相关的圈子中,或许也是所谓潜规则最多的一个圈子之一,但这样的以诚信考量人的标准始终左右自己。对讲诚信的,总是尽量的去帮助去扶持,即便是再小的媒体再一般的数据;对那些不诚信的,那就互相以虚对虚吧,总是可以等到有替代你的媒体可以选择的。对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或者已经懒得连虚与委蛇的功夫都没有了,更多的是直接回敬;对真诚相待的,则会有一说一,甚至主动帮助出谋划策。于是,很多圈内认识的人都说自己不应酬不好,不参与规则不好云云;又说何必如此,得罪那么多人干吗,反正又不是自己的公司自己的钱,众乐乐云云。
每当在自家听一曲轻音乐,翻两本古籍时,惟有淡然一笑:自得其乐,足矣。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