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端午节粽香思流年

(2009-05-27 17:27:57)
标签:

文化

    忙忙碌碌中,春节似乎还在昨天,端午节却已实实在在的到了面前。亲友送的肉粽,朋友送的果肉粽、蛋黄粽等等,各色包装堆满了冰箱。然而几日咀嚼,总感觉少了些什么,丝毫没有记忆里唇齿留香的韵味,颇有些遗憾。

    记忆里,不论是奶奶还是外婆,总是会自己包裹新鲜的糯米粽。而且乡下亲戚送的粽叶还不够,她们总会费力的用颤巍巍的小脚,走上大半天的时间找个沟渠,自己摘些新鲜的芦苇叶。幼时的自己,也总是会在天伦之乐的亲自参与中,享受到弥足宝贵的人生乐趣和一辈子的清晰回忆。

    记忆中的粽子很自然,没有这么多花样。制作过程清新气息四溢,令人胃口大开。先是将新鲜的芦苇叶放在锅中高火烧煮半个小时,直至其色泽深青、柔软坚韧为止。然后是取一脚盆,将其滤清,即可去洗净之糯米开始包裹。

    一个粽子三至四片芦苇叶即可,先将叶子层叠自中璇出一个三角形,将适量糯米舀入,封盖用稻草绳捆。也可先平铺放置糯米,费些功夫做成猪蹄状。当然,偶尔也会在一些糯米粽中放一两个红枣或者掺杂些红豆。

    粽子包裹完毕后,放入净水锅,中火煮1个小时左右,在芦苇的清香、糯米的甜香中,开锅即食,黏的粘嘴的陶醉,沾些红砂糖的甜蜜,运气好时咬到红枣的惊喜,奶奶在一旁慈祥的微笑,嘴角间挥之不去的余香,不一而足……

    遗憾的是,现在是难得享受到这样的滋味了。

    生活在高楼林立的都市中,芦苇是杂草,更何谈芦叶的清香;购买的粽子,都追求的是长期保质,层层处理之后,哪里还有刚出炉的甘甜可口。至于各种材质的填充,看起来琳琅满目,遗憾的是,丝毫召唤不回纯糯米的醇美。

    其实,吃粽子对现在温饱甚至小康阶段的国人而言,更多的不再是食“物”,而是食一种记忆、一种文化、一种追思。那我们为什么不能像越南传统节日的遍地奥黛一样,像日本樱花时节举家至野外樱花树下聚餐一样,在除了龙舟之外,多倡导些着汉服、亲历而为的包裹粽子活动呢?

    粽子与屈原的关联,是一种浪漫主义的赋义,赋予的是一种精神文化,并在文人歌赋中屡有出现。因此应崇尚质朴清新。元稹在表夏十首中写道:“彩缕碧筠糭,香粳白玉团。”也正是点出了翠绿、雪白的自然气息,让人感受到初夏的自然的气息。

    遗憾的是,这样的亲近自然、感悟历史文化的机会已经不多了,有的只是将粽子当作礼品的庸俗,有的只是华丽包装与不菲价格下的油腻与保“鲜”。

    想至此,端午节值班似乎也并没有什么值得沮丧的。还是留待时机,带上家属,寻一山清水秀之地,亲手制作感受,在过程之后再品尝享受,恐怕端午浓浓的韵味,才真得以深入骨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