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从诞生的那一天起,一向是以著名学者、科学家为校长的;具体到一个院系、实验室,也是以教授挂帅的。他们从不会兼什么社会政治职务,只管做好学问;教育的费用来源,自然有学术成果去转化。上行下效,有了自身注重学术研究、注重德行兼备的带头人,一个大学的风气自然随之学术味浓郁、人人讲修身养性,报恩社会。
这样的优良传统,在真正的世界性名校依然是严格传承的。如果你不是一个在学术领域有很高建树的,就永远不可能坐上校长的宝座;若是弄虚作假,也会马上被舆论、被师生赶下来。如果你不是在一个院系、研究室是绝对权威,你就不可能是教授,只能是助教。这样的机制下,强者为尊,能力第一,大家的心思单纯,即便想出头,也是在自身的业务能力上去寻求突破,去赢得别人发自内心的尊重。
由此,再回过头来看最近些年,国内愈演愈烈的学术作假、学术腐败问题,其根源在哪里,稍比较下现实体制,就一目了然了。剖析下来,无非如下:
1、大学校长、院长、主任等等,都是行政任命的。行政任命来自哪里?来自上级。上级考评的是什么?人际关系,管理能力,学历情况什么的,至于学问德行如何,领导们又不是专业领域专家,怎么考评?赶紧公关走后门去吧。
2、学科研究的实验室建设、课题组的经费申请,是行政部门管理的。想拿到费用或者批条,人家可不管里学术领域意义如何如何,而是看你有没有背景,领导重视不重视。老实的永远做不了自己想做的研究,甚至活的都不顺坦;还是油滑些,浮夸些不算啥,拍领导马屁有什么,钱拿到手至少还能做点喜欢做的事情,风骨又值几个钱。
3、职称评选反正没什么上限,一个系全部是教授也无所谓,谁都可以是学科带头人,反正学科出不出成绩也不会有人来一直跟着你看结果。而且不是扩招了那么多研究生门,免费或廉价劳动力不用白不用,研究都扔给他们,反正署名自己第一个。
4、有没有身份是看核心期刊发表文章数量而不是质量的。可是期刊经营日益困难,大多数已经因为市场经济不感兴趣停刊了,想上很核心、国际权威的期刊,几年一篇就不错了,可各种考核又要数量,那就赶紧跟自己学校的学刊编辑搞好关系,赶紧联系几家可以自费发表的刊物,一篇稿子换几个标题发发应付实际需要吧。
5、党政领导年轻化、高学历化,那么多领导干部来镀金了,课从来不上,论文都是秘书操刀。有意见?你还想不想要工作了,人家可是领导。而且领导秘书送过来的礼品还不能不收,领导安排的宴会还不能不去。一次还有点良心不安,两次还有点忐忑不安,三次四次就无所谓了,至于领导毕业论文是不是抄袭的还是代笔的甚至是不是文不对题都无所谓了。人家不就是要个镀金的学历嘛,搞好关系了对自己进步还有帮助呢。
如此等等,一切都向钱、向权看了,谁还会关注真正的学术学问?那些不能当饭吃、当衣穿呐。
如果我们取消高校的校长院子的行政任免,取消他们的行政职务级别,任人唯能,谁对学校的名声帮助大,谁对学校的学问沉淀帮助大,谁是真正的大学者大科学家,我们就选谁;不合格的马上重新选举。
如果我们的学术课题建设和费用申请,不再有行政干预,组建真正的各专业权威参与的不固定专家评委团,按学术自身含金量投票决定。
如果我们的职称体系反璞归真,一个专业就一个教授,能者居之,其他一律是助教、讲师。
如果我们的毕业论文答辩能恢复以往的教育部甄选专家答辩机制、抽查机制,而不是自己的院系随便几个老师几分钟几个问题就蒙混过去。
如果……
总之就是一句话,外行领导内行,只会让内行也走向外行。学术学问的天空,还是还给他们几丝纯真的空气吧。毕竟,象牙塔是白的、自然的,要的就是那份看不透,那份高雅;一味的去镶金镀银,就是商品、工艺品了,哪里还能有深度,又怎能不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