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是“穆勒”而不是“密尔”?
(2014-06-16 00:59:35)
标签:
军事 |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6397522/discussion/42103471/
拙译《论自由》出版以来,诸多评论针对为什么将作者的名字由“密尔”改成了“穆勒”,关于这个问题,看来有必要专门交代几句:
对于为什么将作者John Stuart Mill的名字译作“穆勒”,我是宗奉承袭严复的译法。这样做出于以下几个考虑。严复将Mill的名字译作“穆勒”,如从原始发音的角度来看,确实有些偏离,但由于严复在清末乃至民国思想界举足轻重的影响力,人们大体上还是认可了这个译名(中间虽也有人有过不同意见),人们提起《群己权界论》、《穆勒名学》都将作者名字指向“穆勒”,成为民国时期通行的译法。
另,译为穆勒,更为上口。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文版也用的是穆勒。徐大建译《功利主义》也用的是穆勒( 具体辩白见徐大建译《功利主义》,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年,译者序页18—19)。已出版的作者自传的几个中文译本,也全都用的是穆勒。商务版的《政治经济学原理》也署穆勒。
“密尔”的译法,大体是49鼎革之后改的,依我想来(不排除我也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用意有二:一来以示“变天”,二来用以切断严复以来的传统。
李河先生翻译威廉-托马斯著《穆勒》传记,译后记中这样写道:“在翻译这本传记时,首先遇到的是传主名字的译法问题。《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把这位英国思想家的名字译为“密尔”,这与英文的发音显然是接近的,近来一些学术译著中也的确采取了这个译法。但对于学术界内外的许多人来说,这个新的译名听起来远不如‘穆勒’这一传统译名响亮,它很难让人一下子联想起该思想家就是那个老伯特兰-罗素的教父,那个在19世纪中叶以来的英语世界中名气极大的著名哲学家、经济学家和逻辑学家,那个对清末民初乃至后来的中国现代思想史产生了重要影响的《论自由》和《穆勒名学》的作者。因此,我们仍沿用‘穆勒’这个译名。”(威廉-托马斯著《穆勒》,李河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页173-174)吾从之。
译者本次重译之所以选择“穆勒”这个译法,就是有意接续严复以来的传统,其用意正如译者在书的扉页上那句:“谨以此译向中国自由理论的先贤严复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