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中青报报道,8名复旦大学教授联名请求学校破格录取国学天才孙见坤,但因高考成绩6分之差,陕西省招办拒绝将孙见坤的档案投到复旦大学并表示“今年一个破格的都不能有”。这件事争议很大,作为旁观者既为国学天才惋惜,也会生出某种愤懑,但又偏偏找不到明确的可指责对象,让我们心情复杂。今天的快报的评论说,首先从风险角度来看,破格录取,复旦和孙见坤自然欢喜,可招办要承受较大风险。差6分可破格投档,这个口子一开,以后会不会有更多的“关系户”通过此路进大学?招办要承担这么多风险,那么其收益何在?说实话,寥寥无几,说不定会被骂得更厉害,人们会怀疑招办暗箱操作。这样一比较就很容易看出,破格放行的风险与收益是不成比例的,在这种情况下,招办怎么可能轻易放行?相反的,严格执行相关规定,至少从台面上,大家挑不出什么毛病来。
我觉得这件事情很容易让人们想起一个人和一句诗。这个人叫钱钟书,当年这位国学泰斗数学只考了十几分而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传为佳话。这句诗是龚自珍的“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孙见坤能不能成为钱钟书现在不好说,但是孙见坤生活的年代显然不是钱先生生活的年代。这个时代最需要的不是天才而是公平。在规则被权力肆意践踏的环境中,在破坏规则导致腐败泛滥的时代,人们不能去指责一个严格执行规定的机构。埋没一个天才,人们最多只是遗憾而已,如果关乎千千万万人命运的高考招生制度出现了腐败和漏洞,人们就不是遗憾而是愤怒了。今天的中国社会对公平的渴求远远超出对天才的渴求。现行的高考制度弊端重重、千夫所指,但它唯一存在的理由也足够强大,那就是公平,哪怕它是低水平的公平!所以陕西省招办的选择不应该受到批评。所以有人说,孙见坤的不幸是个人为时代和环境付出的代价。这不是一个产生钱钟书的时代。
“不拘一格降人才”这是封建时代读书人的呼唤,那个年代的读书人唯一的出路是做官,所谓“学而优则仕”,只有做官才能实现读书人全部的个人理想和价值。而在今天情况并非如此了。尽管考公务员的队伍仍然那么庞大,这里面既有报效国家、服务大众的崇高心理,也有人们对优越稳定生活条件的现实考量,但是无论如何,在今天考公务员也好、进大公司也罢,都不是唯一的选择。尽管我们对生活有这样那样的不满,但是毕竟这个时代给每一个人提供了越来越多的机会和可能性。我以为。如果孙见坤真是一个天才,进不进复旦都不会被埋没。如果因为他没能进复旦读书就被埋没了,那恐怕也非真的天才。积极一点想,经历一些挫折,少年天才或许能更加成熟,更有益于社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