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梦想,有总比没有好。

(2010-07-27 09:38:28)
标签:

娱乐

穷人的孩子

梦想

成名

牛津

       近日两条选秀的新闻总是被放在一起作比较。某卫视选秀节目开播,悉尼奥运会跳水冠军的桑雪出现在选手当中,她参赛的动机是借助选秀救助患有心脏病的母亲。与此同时19岁的女孩小曼参加另一家卫视节目,因为向家里索要10万元包装费,以绝食威胁把下岗的母亲气病了。对这两件事情今天的中青报评论说,同样是选秀,同样与母亲生病有关,然而桑雪成了孝顺女,小曼成了不孝女。关键的共性是,她们都是穷人的孩子。家境贫寒的孩子总是让人同情的,电视台为了收视率总是把人搞得哭哭啼啼。一个绝望的母亲曾经诉说,女儿为了参加选秀活动,光投票就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心怀明星梦的年轻人太多,殊不知明星光鲜的外表下,背后也许是坎坷或是灰暗的经历。每年的选秀活动全国百万选手,真正走出来的不到10个。人贵有自知之明——这样一句势利又恶毒的评语实在不想用在那些涉世未深的选秀孩子身上。“穷人的孩子去选秀”,还是“穷人的孩子早回家”,这依然是个问题。

     这篇文章的观点我是不太赞同的。在一部分人眼里,选秀活动天然地带有某种不良因素。客观地看,国外此类选秀节目已经办了很多年,很受欢迎,并没有什么问题。这篇文章提出“穷人的孩子该不该去选秀”,我认为,任何人都有权力喜欢或不喜欢此类节目,任何人也都有自由参加或不参加此类节目。关键在于不同的人参加选秀的目的不同。我想大体可以分为这么三类:有人可能就是图个乐子,找点刺激;有人是真正怀有对音乐的梦想;有人就是想去出名,以此改变命运。很显然,穷人家的孩子“改变命运”的动机最强烈。也许有长者会教育他们,从以往的统计来看,这种成名的概率太低了。仅仅以概率论,我们总是拿谁家孩子上了哈佛、牛津的例子来刺激自己的孩子呢?“选秀成名”和“上哈佛牛津”的概率相比,我看真的很难说孰高孰低。

当然,也许有人认为,念名牌大学是正道,选秀成名不是正道。这正是我想说的重点,一个文明进步的社会是应该给公众提供更多的机会,哪怕那种机会并不大,但是重要的是门槛应该低,人人都有机会。我从来不认为人生应该以追求某种成功为目标,相反我认为我们今天过度追求成功教育是不恰当的,导致了公众形成一种不良心理。宽容的社会是应该允许多种价值观存在的,也应该允许多种实现自我的方式存在,只要他无损他人和公众的利益。提出“穷人的孩子应不应该去选秀”这个问题,在我听来就如同“穷人的孩子该不该念大学”一样,在今天的中国上大学的开销对于穷人来说也不小吧。

美国人最核心的价值观之一就是所谓的“美国梦想”,他们觉得在我们美利坚的土地上每一个人都有机会实现梦想,不管这个梦想是什么。而这种“美国梦想”最能激励的对象恰恰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普通民众。好莱坞的大多数电影都是为这个价值观服务的。小曼的不懂事是让人遗憾的,但是那仅仅是一个极端的个案,为什么我们没有看到更多懂事的孩子呢?选秀也不应该是所有年轻人的梦想,就如同高考不应该是年轻人唯一的成功路径一样,我们为什么不能鼓励并制造更多的“中国梦想”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