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红条”“白条”都不是堕落

(2010-07-06 12:20:22)
标签:

红条

白条

婚宴

包红包

重庆

          75《重庆晚报》有一条社会新闻说,重庆新郎黎江在近日的婚礼上收到两个特别红包:里面没有礼金,只有一张卡片,上书“恭祝新婚大吉,来日凭本条参加本人婚宴”。对这件事情今天快报有评论。“拆弹红条”引发了热议,很多人觉得这是不正常乃至病态现象。认为中国人几千年来看重的人情往来已经堕落成赤裸裸的金钱交易。这样的批评忽视了中国人婚宴礼金的互助性质。除了少数人利用结婚敛财外,普通百姓婚宴请客都是对等的:你结婚请我,我结婚也请你;你包多少钱,之后我也包多少钱还你。这里的互助色彩非常鲜明,正因为存在这样的婚宴经济学,几千年来中国人都这么礼尚往来的,大多数人习惯了这种人际生活。现在人将结婚请柬称为“红色炸弹”,我想更多是出于调侃,而“拆弹红条”不过是“红色炸弹”的变种,无损其公平性,无法证明人情往来如何不堪或堕落。

我非常赞同这篇文章的观点。咱们中国人的婚宴是经常出新闻的地方。比如酒后打架闹事,喜剧变悲剧之类的。关于红包也频频成为话题,比如有人在婚宴上摆出点钞机,现场点钱,或者红包里打白条之类的。这篇文章里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指出了咱们中国人婚礼的互助性质。咱们中国人总是喜欢说婚姻是人生大事,对于人生大事总得大把花钱,尽管现在有人仿佛觉得一说婚姻跟经济的关系就很低俗,那咱们中国人千百年来婚礼包红包的习俗算不算低俗?老百姓过日子是实实在在的,虽说穷也是过,富也是过,但谁不希望过得好一点呢?亲朋好友帮衬一把也是传统。但是现在咱们日子越来越好了,不是所有人结婚都很需要、很在意这种物质帮衬了,但是包红包这个传统却仪式性的延续着。当然,把点钞机摆出来,我想大多数人都不能接受,因为太过了一点,连起码的做人的面子都不要了。当然也有不得已而为之的情况。我看过一条新闻说,某贫困县长期拖欠教师工资,一个老师结婚时收到同事的红包中大多是“白条”——等发工资兑现。这不是朋友间的玩笑而是辛酸的现实。

重庆这个新郎收到的这个“红条”出自什么人之手,此人经济条件如何,跟新郎关系如何这些细节从这篇评论里我们无法得知,但是我觉得这并不十分重要。重要的是这种做法保持了中国人婚宴习俗和人际交往的公平性,又不至于死要面子活受罪,还透出一点幽默感。我觉得没什么不好。千万别动不动说谁俗。结婚嘛,就是老百姓的俗人俗事,只要彼此乐意,又不损害谁,犯不着如此刻薄。也别动不动就说几千年的传统文化被颠覆了,我特别不欣赏这种腔调。咱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灿烂文化,哪儿那么容易就被抛弃、被颠覆了?说这种话的人,我觉得是对咱们的民族传统和民族文化特没自信。这样不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