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灾难可以拍,献礼就不必了。

(2010-06-03 09:21:55)
标签:

杂谈

       昨天我就看到《山西晚报》报道,山西电影制片厂将投资1000万元把王家岭矿难作为国庆重点献礼片搬上银幕。这注定是引起争议的一件事情。我决定稍微等一等,看看其他媒体的反应,果然今天中青报对此发表了评论。批评者认为,偏执于“丧事当喜事办”的习惯思维,只会让灾难更加深重,我们的社会难道缺一部“歌功颂德”的电影吗?其实“丧事当喜事办”是特殊年代把新闻宣传的思维方式,特征是:灾难不是新闻,救灾才是新闻,灾难和损失一笔带过,大书特书有关部门的关怀、救援成就。而在汶川大地震中全方位的报道早就摒弃了“丧事当喜事办”。对于我们这个多灾多难的国家而言,灾难片就像一个民族的精神镜像,如果“王家岭矿难”被拍摄成一部充满悲苦却又折射出人性光辉的灾难片,而不是歌功颂德片,我们又有什么理由反对它?

       我对中青报的观点表示非常谨慎的赞同,有些担忧却不能不说。首先,如果仅仅是拍一部灾难片,我想人们是没有什么理由反对的,但是当人们获知要把王家岭矿难拍成“国庆献礼片”时,以国人的经验多少会有一些担忧。中青报提出,冯小刚能拍“唐山大地震”,我们为什么就不能拍王家岭矿难呢?那我来告诉你区别吧:唐山大地震是天灾,而王家岭矿难则是人祸,尽管在新闻报道中刻意淡化了这一点,但这个本质差别是艺术家和公众都不能也不应该忽略的。当然我们应该相信,今天的社会环境和政治氛围和1976年已然不可同日而语了,主管部门也不至于提出“把丧事当喜事办”之类要求,但是毕竟这场灾难的本质是一场事故,一场人为因素导致的事故,今天我们无论怎样讴歌政府的救援工作,“责任“二字是绕不过去的。我想说的是,一部影片也许承载不了所有的东西,那么在这场灾难被“艺术化”的时候将如何取舍,对于中国公众来说就不仅仅是一个艺术问题了。

       如果不提“国庆献礼”这一茬,我们没有理由在看到影片之前就先怀疑导演的人文主义思想水准和艺术水准,但是一旦先被定位成“国庆献礼片”,人们难免担忧,担忧的正是我们从新闻里反反复复听到的安监官员们和记者们兴奋的高呼“创造了世界矿难救援史上的奇迹”,而那些永远被埋在井下的矿工兄弟和他们家属无法弥合的伤痛将在这种兴奋的高呼下仅仅成为一种背景。我的观点是,片子可以拍,让真正的艺术家本着对历史和生命负责的态度去拍,先别提什么献礼行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小武僧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