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可笑的“富可敌国”论

(2010-03-03 14:29:39)
标签:

杂谈

        2月28日发布的《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2008~2009)》显示,2008年广东省经济总量已超过沙特阿拉伯、阿根廷和南非,在G20各国中可排到第16位。昨天的《广州日报》刊登文章《中国越来越多的经济大省已富可敌国》。今天中青报就针锋相对地发表了评论《民富才是富可敌国的根本》。文章的观点是,民富才是根本,仅仅从经济总量上理解富可敌国,不过是目光短浅的自我标榜。

        又是经济总量!每当我看到这些数据就深感媒体有责任提醒公众理性看待这些数据。比如:经济总量大小和人民的生活水平高低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甚至可以毫无关系。此话怎么讲?我举两个例子来说明一下。你别看晚清政府那么腐朽没落,其实清政府的经济总量也不低,所谓“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可是清政府的财政中皇室费用和官吏俸禄占了极大的比例。光绪皇帝结婚的费用是550万两,而更著名的是光绪十三年专供慈禧一人享用的颐和园工程竟然挪用海军军费600多万两白银。到清朝灭亡前宣统时皇室开支仍高达1020余万两。这样的经济总量对人民有什么意义?上世纪30年代希特勒领导下的第三帝国,其经济总量在当时的欧洲是首屈一指的,但是纳粹德国的经济总量体现为庞大而疯狂的战争机器,经济总量给德国人民带来的不是福祉,而是痛苦。从这两个例子我们可以认识到,一个国家的经济总量如果没有以公平的分配方式和分配机制来体现,经济总量对民众不仅毫无意义,甚至可能带来灾难。

         一个文明民主的国家应该追求的是“藏富于民”,而不是把财富高度集中于政府。每当我看到有些地方喜滋滋地向宣布“今年财政收入增加了多少”的时候,我就很想提醒他们一下,能不能不把那种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因为财政收入增加越多就意味着政府从老百姓口袋里拿得越多,这对老百姓而言恐怕不是那么令人高兴的事。国家财政的本质是国家收入的分配活动,现阶段政府想让老百姓真正高兴起来的办法是,为老百姓提供更多更优质而且免费的公共服务和保障,而不是长期沿袭“跟老百姓收钱去修路然后再跟老百姓收钱”这种发展模式。沙特的国民终身免费医疗,免费接受教育,你怎么不去比一比呢?

         最后顺带提一句,《广州日报》的文章使用“富可敌国”这个成语,也很不合适。“富可敌国”这个典故出自清朝李汝珍的《镜花缘》,意思是“私人财富可与国家资产相匹敌,形容极为富有。”广东省的经济总量恐怕不是“私人财富”吧?我不相信《广州日报》的编辑不懂这个典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