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在哪里吃”不说明什么

(2009-09-24 18:11:45)
标签:

杂谈

       现在正是国庆宣传的高潮期。国庆报道一个最重要的方式之一就是对比。回忆过去是为了证明现在,证明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比蜜甜,但是要注意比较的方法和标准,否则会弄得不伦不类,甚至可能适得其反。今天《金陵晚报》报道说,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一家网站专门就中国人的餐桌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除了内容和花费之外最大的变化就是:过去基本上在家吃饭,现在基本上在外面吃饭。

        这是让我相当费解的一个调查。费解的不是调查结果,更不是调查者的动机,而是这个调查结果不能证明调查者想要的结论。可以肯定的说,60年来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一个最具体的表现就是百姓的餐桌,但是这种提高并不表现为“在外面吃”和“在家里吃”的变化!但调查者似乎想以此作为生活水平提高的有力证据。过去中国老百姓为什么在家吃饭?两个原因:1,没有钱;2,餐饮行业也不发达。所以只能在家吃,别无选择。现在为什么那么多人在外面吃呢?也是两个原因:1,太忙了(没时间回家做饭);2,有钱了(包括个人有钱了和单位也有钱了)。大家心知肚明的事情是,今天职场上经常在外面吃饭的人吃公款的比例相当高,这恐怕不是调查者想要的结论。有钱了可以进行餐饮消费和过去相比的确是一种进步,但是对于所谓“在外面吃”这件事情,人们的认识也是有变化提高的过程。

         改革之初,中国老百姓口袋里刚刚有了两个钱之后,下馆子成了一件很值得炫耀并且十分享受的事情。我童年记忆中我父母第一次带我下馆子是1977年夏天在西安的“五一饭庄”,一家人吃了一顿丰盛的午饭花了五块钱,在当时那是一大家子人好几天的生活费。这件事过去了三十多年我还记得,可见当时的人们下馆子是多少奢侈的事情。可是现在你问问那些上班族,愿意“在外面吃”还是“回家吃”?谁不知道家里的饭好吃啊,只是上班条件不允许才不得不“在外面吃”的。现在还有多少人认为下馆子是一件幸福的事情?事实上,现在大多数人已经把不能回家吃饭,天天“在外面吃”视为一件痛苦的事情。无论是辛苦劳作的民工和其他打工族,还是大大小小终日拼搏在酒桌上的公务员,他们谁愿意终日在酒桌上应酬?谁又愿意靠各种快餐外卖充饥?谁不想回家吃老婆老妈做的饭呢?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影视作品中我们都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老婆或者老妈的对匆匆出门赶着上班的老公或者儿子说:唉,天天在外面吃,身体怎么吃得消啊!说罢无限深情怜爱地叹一口气。这说明了什么?

         “我们的生活比蜜甜”在饭桌上的证据有很多,比如恩格尔系数的降低,主食比重的下降等等,但偏偏“在外面吃”不能作为证据之一,更别跟“新中国60周年”硬扯在一起。一项关于老百姓生活状态和生活方式变化的调查本来挺普通,挺正常的,非要来搭“国庆宣传”这趟车就给人一种怪异的感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