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昨天召开的南京市人大常委会上听取审议《南京市夫子庙秦淮风光带风景名胜区暂行条例草案》的说明。在今天《扬子晚报》的报道中“秦淮美景和小吃将被保护”被做成了标题。对夫子庙和秦淮文化我也很关心,因为秦淮文化是金陵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和元素,是具有代表性和独特性的,比如夫子庙的贡院街、灯会、秦淮八艳的故居、乌衣巷的典故旧址等等,可是我一直认为,对于秦淮文化南京要有选择性地保护和宣传。
秦淮小吃据说历史上名气很大,我一点不怀疑,但是小吃在秦淮文化里究竟有多少份量,在全国范围来看秦淮小吃又有多大知名度和影响力我们自己要有一个实事求是的客观评价,千万不要夜郎自大。几十年前,一辈子没有出过远门的南京老人也许会如数家珍地跟外地人说上一大堆什么鸭血粉丝汤、大煮干丝之类的东西,认定这是“此曲只应天上有”的世间美味,但这些东西走出南京,基本上没有人知道;即便有外地人慕名而来,只要来吃过秦淮小吃基本上没有不后悔的。这些话我前些年说过,有些老南京人不大爱听,我理解这种感情。可是现在出门旅游的人越来越多了,见多识广了,南京人,尤其是年轻人的南京人已经发现秦淮小吃很成问题了。8月19日的《金陵晚报》上就登了这样一篇文章——《不满“官方版”,网友发起新八绝评选,只要民间滋味》。文章说,不少外地网友来南京慕名品尝了著名的“秦淮八绝”结果大失所望,让南京人觉得很没有面子。于是网友们发起民间版的“秦淮新八绝”评选,其中包括什么柴火混沌之类。这篇文章我很认同,因为前些年我无数次陪外地亲朋和同行品尝著名的秦淮小吃,人家吃完之后的表情很折磨我。现在我还陪外地朋友去夫子庙,但秦淮小吃绝不推荐,因为我总想把南京好的东西介绍给别人。
巧的是五天之后,8月25日一个叫“南京过客”的网友在零距离讨论版里发了一个帖子,叫《丢南京人脸的秦淮区小任任风味小吃店》。帖子说,上周出差到南京逛到夫子庙。走进小任任风味小吃店,因为它门口挂着一幅“南京第一小吃”的招牌,可服务态度却让人跌到的谷底。自古到哪家饭店没有一杯水喝?可在这家所谓的“南京第一小吃店”要杯茶,说要点的,好,那来杯白开水吧,居然说也要点。这么大一个饭店居然连杯白开水都要点,在中国我还是第一次碰到。接下来点菜,菜单上没有一样是所谓的小吃,我不知道南京人的小吃是指什么,难道那些蒸煮烹炸的菜在你们这里是叫小吃?只能点上几样菜,可菜的味道不是一般的咸,于是让服务员上碗饭,可等了将近半小时都没有,催了二三次,如果说服务员忙,我可以理解,可看到五六个服务员聚在一起说笑,这是没空吗?服务业是城市的脸面,这样的秦淮小吃不是在丢南京人的脸吗?该好好反省反省了。
回到开头,南京市准备立法保护秦淮小吃,报道说“市政府、秦淮区政府应通过提供必要的场所、资金等方式,帮助、支持代表性传承人”。前两年南京市不是已经就“秦淮小吃”出台了什么强制性质量标准吗?结果呢?秦淮小吃因此重现生机了?还是锦上添花了?口味欠佳,服务更差的秦淮小吃,地方立法真能保得了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