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以色列十日记》之六  圣城耶路撒冷

(2009-07-04 15:21:12)
标签:

杂谈

《以色列十日记》之六 <wbr> <wbr>圣城耶路撒冷《以色列十日记》之六 <wbr> <wbr>圣城耶路撒冷《以色列十日记》之六 <wbr> <wbr>圣城耶路撒冷《以色列十日记》之六 <wbr> <wbr>圣城耶路撒冷《以色列十日记》之六 <wbr> <wbr>圣城耶路撒冷

6月27日  圣城耶路撒冷

      今天一整天都在耶路撒冷老城拍摄。

      这是一个令人震撼的国际性都市,也是宗教城市,这是一座你可能不喜欢但绝不会忘记的城市。这座不大的古城里,有各个时期的很多教堂和清真寺,脚下每一块石头下面都有一段沉重的历史。我去了其中两个最为著名的教堂。一个是耶稣被犹大出卖,被罗马士兵抓获的教堂,名叫“忧痛堂”。另一个是耶稣受难被钉死在十字架后处理耶稣遗体并埋藏耶稣遗体的“圣墓堂”。从忧痛堂出来,我们沿着耶稣背着十字架走过的那一条圣经记载的“苦路”,一直走到圣墓堂。一路上在很多不起眼的地方都留着耶稣摔倒或扶墙的遗迹。这些遗迹散布于曲折喧闹的老街里,周围已经遍布着各式店铺,但是世界各地赶来的信徒和游客还是能够“寻向所志”,找到这里顶礼膜拜。在耶稣墓地的教堂里我亲手抚摸了传说处理耶稣遗体的石板,手感湿湿的,滑滑的,摸过之后手有奇香,久久不散。后来才知道是香油的缘故。尽管来这里的人们都知道,这里并没有耶稣的遗体——信徒们相信耶稣后来是复活了的,游客们或许根本并不相信这个圣经故事,但所有的人进到这座世界上最神圣的教堂里的时候都同样心怀敬畏。这里每天都挤满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但却从没有喧嚣。你可以不信仰宗教,但是却不能不对影响世界最重要的一种信仰所展现出的力量表示崇敬。在全世界犹太人和天主教徒心中,耶路撒冷耶稣受难的地方,在全世界穆斯林心中这里是他们的先知穆罕默德骑着白马升天的地方。世界三大宗教中的两个都视耶路撒冷为圣城,由此展开的几千年的纠缠和战火绵延至今。这,就是属于世界的耶路撒冷,充满了信仰力量和历史苦难的耶路撒冷。

      今天是安息日,所有的犹太商店、餐厅都不营业,所有的犹太人在这一天停止了一切工作、娱乐、交际,连宾馆的电梯的按钮在这一天都被取消,变成了每层都停,因为犹太人在安息日禁止用火、熄火,包括使用任何开关,所有犹太人在安息日也不开车。我们在耶路撒冷的这两天当地居民正在为政府在安息日开放一处公共停车场而进行示威游行。正统派犹太人坚决反对政府这一做法,认为亵渎了宗教;而另一派人又站出来反对这一派,炒得政府出动大批警力,这种情形中国观众在《新闻联播》的最后十分钟“反映世界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中”里看了很多年,很熟悉了。而我亲眼目睹了两派游行,并没有冲突,只是情绪激烈地表达各自不同的意见而已。

       安息日耶路撒冷的犹太区静悄悄的,只有鸽子飞翔于古老的建筑之间,偶尔几只猫穿行于寂静的街道。而阿拉伯区依旧是游人如织、人声鼎沸、生意兴隆。中餐我们只能到一家阿拉伯餐厅解决。吃了一种类似我国北方肉夹馍或者美国汉堡包一类的东西,味道还凑合。比这顿饭有意思的是学会了用阿拉伯语说“谢谢”——发音是“苏格兰”,对方回答“不用谢”的发音是“阿富汗”,很像中国早期电影里地下工作者对暗号。很多阿拉伯人,甚至一些孩子看到我们都主动用中文“你好”跟我们打招呼,而大多数犹太人见到我们总先小心地问一句“Japan?Korea?China?”看到我们远远地拿相机对着他们,他们会大声说“No picture”,不管老人还是孩子。当然这仅限于安息日。

       晚餐是见到了以色列旅游部负责亚洲事物的一名年轻女官员,她没有像其他犹太已婚妇女那样把头发包起来,我怀疑她是未婚,但没敢打听。这是一顿标准的商务餐,席间由于我们的团长忙于玩手机短信,不得不由我出面表达一下增进中以两国政府和民间交往的美好愿望,并进一步表示愿为促进江苏人民了解以色列的历史文化和现状竭尽绵薄。说罢顿觉气宇轩昂、身份倍增。若非此行,不混到个省委书记是断然不配说出这样高屋建瓴、大义凛然的话来。晚餐后安排我们去看了一场表现以色列历史文化的声光表演。演出是在希律王时代的大卫古城里进行。现代高科技的艳丽光影投射到2000年前黄色高大的古城墙上,希伯来风格的音乐从四面传来,如梦幻一般。用电视台宣传片惯用的流行语汇叫“视听盛宴”,大约很有“印象丽江”和“印象刘三姐”之类的味道。

       演出结束,走出古城,虽是盛夏,却凉风习习。回望橄榄山上灯火阑珊,月光掩映下耶路撒冷一派神秘梦境般的气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