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选了两篇文章都来自《扬子晚报》,都跟“数字”有关。先来看一篇关于中央国家机关采购奔驰、宝马的后续报道和评论。
中央国家机关政府采购中心负责人18日表示,08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用车经费支出同比下降22%。至于华晨宝马和北京奔驰进入公车采购目录,负责人表示只是进目录,不代表有计划要采购。这个说法,人们可以理解,也能接受,但是很多数据综合起来分析就有些形迹可疑了。这篇评论提出,既然在奥运会期间封存公务用车50%,奥运会后继续封存公务车30%,那么一边大量的公车封存着,一边却还在采购新车,不好理解吧?奥运会期间北京市要求提前一个月封存停驶公务车50%,其他车辆严格执行“单双号”限行;奥运会后继续封存公务车30%,其他车辆按车牌尾数每周少开一天。这是不是可以理解为,与07年相比08年停驶的公车超过40%了呢?那么油耗怎么只降下来21%呢?我来试着替政府解释一下为什么停驶了40%公车,而油耗只降低了21%,那说明停驶的40%的公务车排量和油耗都比较小,而没有停驶的车排量和油耗都比较大,但是谁来解释一下为什么封存了30%的公车,还要继续采购新车。
再来看下一条来自新华社的消息。审计署19日公布了北京奥运会财务收支审计结果。从审计结果看,北京奥运会不是一届最昂贵的奥运会。按固定汇率计算,北京奥组委的支出规模低于上届奥运会,也低于下届奥运会的预算规模。审计表明,仅北京奥运会部分,北京奥组委收入就将达到205亿元,支出将达193亿元,收支结余超过10亿元。
对于这个来自国家审计署的数据,我们拿不出证据来怀疑,但我想说的是,审计署公告里罗列的门票收入、电视转播权、场馆投资等等费用都是每届奥运会的“死帐”,放在那里谁都看得见的,这笔收支账目也很容易算,但是很多巨大的社会成本却是无法计算在内的。为了让北京污染严重的空气质量达到奥委会的要求,北京让多少家企业停产、搬迁?这个数据怎么统计?仅仅首钢一家的搬迁费就是一笔天文数字。北京和其他比赛地点的安保费用是计入成本的,而全国各地为奥运会高度警备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怎么计算?北京市那么多社会车辆停驶付出的社会成本又怎么计算?更不该忘记的是,数以万计为奥运会各项工作服务的工作人员都是不计报酬的,如果这笔费用按实际劳务成本计算那又该是多少?很多人心里都清楚,北京奥运的很多巨大的成本都是各个地方政府和全国人民当政治任务默默承担下来了,而根本无法计入奥运会的成本。我们可以接受这个审计数据,但是审计的只是一个中国特色的奥运财务预决算,而非整个北京奥运社会成本。所以审计署说北京奥运会的支出低于上一届,也低于下一届,那得看你怎么算这笔帐了。
想起春晚上范伟在小品里对赵本山的一句台词:忽悠,你继续忽悠!
加载中,请稍候......